□李荣
我谈不上是美食家,但也很喜欢上馆子吃饭。吃的都是普通馆子,不追求“高档次”。自己给自己定一条“规矩”:每一家馆子试吃几次之后,相对“固定”几个自己觉得好吃、烧得比较完美的菜品,每次去不需要把菜单从头到尾地再细细看一遍,就按自己的“基础菜单”来点菜,除非有特别引动自己食欲上好奇心的新品上市,那倒不妨试上一试,好吃的就加入“基础菜单”,不好吃的,以后就不须考虑了。
这个方法,对于我这样的“点菜笨手”来说,不失为一个藏拙的捷径。点菜不易,不是人人能够胜任的,有时看着菜单,觉得什么都想吃,又什么都不是非吃不可,几遍一看,头脑里就空白起来,挑不出任何一款菜品了;有时又特别“大胆”,七七八八一路点下来,肯定吃不了,当时却是一点没感觉……所以,饭桌上“点菜勇士”并不多,多的是高唱或低吟“我什么都吃,随便好了”的“点菜逃兵”,但这类“逃兵”多数并不是有啥吃啥,总能找机会申诉一下自己对于别人确定的“菜单”的不满意和更可改进的余地。
我是“点菜笨手”里之尤笨者,所以与人一起吃饭,一到点菜环节,我都避之唯恐不及。自己在外吃,就按照上文说的那个法子办:在古意等餐厅吃个“小桌头”,常常点个竹筒牛蛙腿、萝卜牛腩,油焖茄子煲算个素菜,配上家常炒饭,也就吃饱吃好。在松鹤楼吃苏式面,一般就是红汤、重青,鳝糊、毛豆阿婆菜两只浇头,胃口好的时候加只荷包蛋或者两块素鸡;吃日料,往往就是一个饭盒的鳗鱼盖饭,加一两个烤毛豆、酱萝卜之类的小菜即可……
这样轮流着来,“机械化”中也有灵活性,不至于太过于刻板。自己定的规矩自己遵守,虽不会感觉“被强迫、不自由”,时不时也还是会遵守不了。一个原因是外在的,人家饭店餐馆的“菜单”也是要常变常新的,吃惯的、必点的菜,人家说菜单换了,暂时不做了;或者菜名还是原来的菜名,但端上来一看、夹起来一尝,不是原来的味儿了,倒并非厨艺退步,而是人家也要“创新”。一个是内在的,自己再喜欢吃的菜,有些甚至从小就是自己的“最爱”,也经不得次次必点。有时不免也有点“自我怀疑”:吃来吃去一个样,不怕吃厌吗?
不过,像我这样在吃饭上没有太多“冒险精神”的人,往往最后还是会吃回向来吃惯的“老三样”。只是,一段时间吃不到,或者一段时间不愿吃,再找回“老朋友”、吃回“老味道”,也就又能增添了新鲜的感觉。
我自己食单上的“老三样”,对我来说或许是“金字招牌菜”,但也需要“吃开去、再吃回来”,这样才能“常吃常新”。记得日本有一著名编剧,编过人人皆知的《东京爱情故事》,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完美的编剧风格,但他最怕在“完美”上炒冷饭,他总绞尽脑汁地在自己的“完美”上创新开去而又再回归,才能让“完美”成为活的东西。这虽是编剧的艺术,但与“舌尖上的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