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里,一株株番茄藤蔓间,零星能看到黄色的花朵正在绽放。与普通番茄花有雄蕊和雌蕊不同,这里的番茄花雄蕊开裂、花粉败育,只有雌蕊(柱头)裸露在外——这是育种中经常使用的雄性不育系亲本。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行走其间,精准地识别出花朵,机械臂伸出,轻轻触碰雌蕊的柱头,仅需十几秒,一次杂交授粉就完成了。
这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带领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将生物技术(BT)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理念的写照。通过基因编辑重新设计作物花型,快速精准创制“机器人友好”的结构型雄性不育系,再运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制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打造“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实现了优异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
这一创新开辟了“BT筑基+AI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自主产权的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此举打破了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有望大幅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相关成果已发布在《细胞》杂志上。
《细胞》杂志审稿人称赞:“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通过‘BT+AI’交叉融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难题的典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取得。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