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纳凉“板凳会”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茅叔 文字:石路

  夏日傍晚的乡村,作别白天的骄阳,大地吹来一袭凉风。院落里的人们,吃过晚饭便三三两两搬个小板凳、竹椅啥的,在自家门前纳凉或悠闲地散步,归来上邻居家搬个小凳子围坐着乘风凉。有的村民还会带上一把蒲扇或檀香扇,也有的拿个小收音机放放音乐、听听新闻。当地农民把这种纳凉方式,叫“板凳会”。

  ◆我今年70多了,住在远郊临靠东滩的一个小村子。打我小时候起,每当夏日暮色降临,我们几个孩子就会和父母,还有宅上邻里一起,坐着小板凳在屋前的场地上乘风凉。当时,我们年纪小,就蜷缩在一旁听大人闲话田头活、聊说农家事,一般一两个小时,直至被蚊虫叮咬得不耐烦了,大家才说“散了,散了,回屋睡觉。”现在想想,那时虽然条件不怎么样,倒也蛮开心。也许这是接地气的一种方式,让人更亲近自然,更显得轻松自在。

  我们村是养蟹为主,兼种粮食、蔬菜。村四周多半是蟹塘,几百户人家,每户面积有多有少。自每年开春蟹苗放入塘内后,每户总有一人要去塘上简屋值夜。我读中学后,家里就把蟹塘值夜的任务交给我了。值夜,主要是看守蟹塘。睡觉前,再上蟹塘四周兜一圈。

  夏日里,我吃过晚饭,一般在自家门前乘风凉,吃片西瓜或啃个甜瓜,然后听大人们的“板凳会”。我听得最多的就是干农活这点事,话里话外离不开上工、下地,还有菜种、蟹苗。当然,有时大人们也会讲讲走亲戚的一些趣事。这我感兴趣。因为,走亲戚,就会带上点心。小时候嘴馋,听见有吃的,那颈脖子伸得老长。纳完凉,我就上蟹塘简屋去了。

  ◆欲说儿时“板凳会”最难忘的,还数讲故事。宅上有位江南来的说书人,因老家经营失败,一路靠说书来到当地,在这里娶妻生子,安了家。他每次在“板凳会”上,总会讲一段故事,作为“压轴节目”,总会赢得村民们的满堂彩。那是一天中乡村邻里最为放松的时刻。我有时为了不错过这一时候,上学就抽空抓紧时间做回家布置的作业,放学后也就用不着再写字做题目了,最多临睡前翻看一下书就完事。我父亲是生产队长,所以小队里的“板凳会”,我家的人是蛮多的,也较为热闹。父亲有时会在“板凳会”上把大队(现在叫村委会)里布置的工作向大伙进行传达,而且进行必要的动员、讨论。想起来,现在流行开来的农村“板凳议事会”,想当初就已经有了雏形,只不过未有人加以总结,只当是普普通通农家院落乘风凉的事儿。

  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干了2年活,大队里叫我做小学代课老师,教数学。因我当时年轻,才刚20岁,很不适应。碰到调皮捣蛋、不做作业的学生,有时火气上来就骂二句或来上一脚,这样惹得一些家长对我意见很大。一个学期下来,我就辞了这份差事。傍晚纳凉的“板凳会”上,不少长辈对我批评教育。有的说:做老师,得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需润物细无声。有的说:师生间的爱,一靠努力培养,二靠热诚教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赢得学生的爱。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大伙面前表示,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汲取这次教训。后来,我就在大队安排下,在自己生产小队里做会计,算算账。这时,我已渐渐改掉了以往的臭脾气,与大伙融合相处。空下来,主动参加队里的各项劳动,抢挑重担,还多次被大队评为生产积极分子,并入了党。

  25岁那年,我经人介绍与邻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不几年,我也接了父亲的班,当上了生产队长。家里的旧平房此刻进行翻新,门前的场地上铺上了水泥,周边除了种植的新鲜果蔬外,又种上了月季、绣球、兰草和牡丹,一切都呈现新气象。夏日里,小院一如既往地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板凳会”也比往时延长了,邻里们的话题是越来越多,谈生产、谈生活、谈形势。特别是党的惠农好政策接连不断,农家们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有奔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科学养殖技术的日益普及,村里养蟹户的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稻蟹混养、绿色有机蔬菜推广,一个个新项目的加盟,使不少村民尝到了农业新发展的甜头。

  我家里的20来亩蟹塘,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好几万元。每逢年底,全家5口进行盘账,盈余数都在逐年增多。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大家过上了安逸稳定的幸福生活。可这一切,并未迟滞村邻们继续前进的脚步。一次在纳凉“板凳会”上,队里有几个年轻人对我说:“茅叔,我们想到外面去学一学、闯一闯,开拓一些新的经营门路?”我说:“这是好事,但不要撂了自家‘一亩三分地’,学了本事回馈家乡。”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表示支持。现在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农民也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只要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就应该想前人没想过的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蹚出一条多种经营、提速增效的新路径。

  ◆我们生产队有四五十户人家,进入新千年后,不少人的生活水平渐已赶上城里人了。有的家里翻新老房子,有的砌了二三层楼,家中新颖的电器陆续进户,大尺寸彩色电视机、双门电冰箱、多功能音响、挂壁式或立式空调等逐步成了日常生活用具。可尽管如此,夏日傍晚的村民“板凳会”依旧如常。我问,这么热的天,在家里孵空调,看电视或听听音乐,不舒服吗?大多数人说,这是队里的“传统节目”怎能轻言说弃,再讲,大伙聚在一起,有啥事也能相帮出出主意,听听最新政策,多好的事啊!我被大家的热情所鼓舞。纳凉“板凳会”也成了生产队的一道田园风景。

  在外闯荡的这些年轻人,虽说吃了不少苦,却没有辜负乡里乡亲的期望。他们中,有的学成归来开了服装厂,有的办起了汽车修理厂,也有的拿着积攒的资金回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这些在夏日纳凉的“板凳会”上统统成了新话题。说聊的内容在不断更新,纳凉“板凳会”的形式也在进一步创新。有的“板凳会”悄然变成了“党群联络站”“村民之家”;有的“板凳会”时间上并不局限于傍晚,有时白天也相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关心邻里间的生产生活。这些温暖之举,都让村民们感到满意。

  村委会也看到了“板凳会”的作用,所以,村干部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都会在夏日傍晚纳凉时穿梭在各生产队之间,与村民们一起拉拉家常。我家院落上的“板凳会”,也是村干部常来光顾之地。每次有村干部来,我都会把村民们关心的、想问的问题说给村干部听,以得到他们面对面地进行解答。

  记得有一次,我问了一个村里五好家庭评比的事。村干部老张就当着大伙的面,把评比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他说,五好家庭评比标准,就是按照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家庭和谐、孝老爱亲,敬业进取、终身学习,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绿色生活、生态友好这5条核心内容进行评比。村委会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打分,并在村公示栏里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老张说,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也要进一步上去,让乡风文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席话,让我想着,我们生产队基础较好,得在这方面带这个头,发动更多人参与到评比活动中去。老张走后,我就乘势而上,给前来的村民鼓劲加油,争取年底多几个家庭能评上“五好”,为生产队争光添彩。

  ◆这些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亦日趋改善,村民院落也被装扮得越来越漂亮。除了地面硬化外,不少在宅基地上构建起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这为夏日纳凉“板凳会”营造了舒适的环境。前两年,我在自家院落里安了个木质结构的凉亭,供大家来时在亭子里喝喝茶、聊聊天。凉亭深咖色,有棚顶、长桌、长椅、长条地板,样式不错。队里来的人看后,都说漂亮、实用。我还在凉亭装了个节能灯,“板凳会”有时就在凉亭里开,人多时在门前场地上。大伙一边乘着地头吹来的凉风,一边嚼起新农村、新生活的那些事。

  自打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生产队长后,一晃儿已有几十年。我也经历了农村从贫穷走上富裕的巨大变化,心里感慨万千。今年“七一”前夕,我召集了一次主题为“忆往昔,看变化,颂党恩”的“板凳会”。那天,由于我提前关照,所以来的人比往日多,一些老党员基本到了。我就从家里搬来小板凳、长凳、椅子等,给大家坐。虽说天气炎热,可院落里凉风习习,果园里的树枝在轻轻摇曳,开出的月季也向人们颌首示意。没等我张嘴,一些老党员已经谈开了。

  “现在乡村发展这么好,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家家户户砌楼房,进进出出开着小轿车,享福啦!”“我的蟹塘村里流转后,就等着在家里数钞票,日子过得多舒坦!”“过去一家人吃饭,常常不够吃,现在大家为了健康尽量吃个七分饱,荤素小菜是应有尽有,想吃啥就吃啥,尤其是家里自己种的菜,那真叫一个新鲜。”我在一旁听着大伙的谈话,乐滋滋地说:“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党的领导好、政策好,给农民带来了幸福生活。”老党员们连忙附和道,这句话是重点。这时,院子里不知从哪传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亲切、熟悉的旋律瞬间带着大家齐声高唱,心中的激情再次被点燃……

  乡村纳凉“板凳会”,这个淳朴而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在无尽地叙述着绿野大地的变迁,也在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着一垄阡陌上的春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动态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治理
乡村纳凉“板凳会”
东方城乡报倾诉04乡村纳凉“板凳会” 2025-08-21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