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东农村做喜事

  □通讯员 杨宝祥

  童年时代,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做喜事的情景,记忆犹新。

  浦东人把婚嫁办酒席称为做喜事。农家人娶媳嫁女的喜酒,都由自家操办。做喜事前,先去亲友邻居家登门邀请、打声招呼,“伲(我)要办喜事了,一定要来啊”。在农村,做喜事的吉日大多选在腊月或正月期间,其习俗也趣意盎然。

  “话已告”

  讨媳妇或嫁“囝”(浦东人称女儿为“囝”)做喜事,往往是三天的排场,请村上烧得一手好菜的人搭班掌勺,左邻右舍齐来帮忙,全是无偿的,是传统,亦是乡情。

  厨师、茶担前一天就进场,厨师忙着开油锅、理食材、下备料、做八宝饭……茶担忙着烧开水,客人一到,递上茶水、热毛巾,热情招待,开席前台上摆落盅筷,散席后收拾整理;乡邻们,男的去借台桌长凳、碗筷调羹,整理酒席场地;女的忙着洗菜,拌馅头、做圆子……为正日的婚宴而忙碌准备着。隔天的上半夜,东家还要举行祭拜祖宗的“话已告”仪式,在双拼的八仙桌上供上佳肴,上香,叩拜,焚化元宝等。

  拿“嫁妆”

  隔天的下午有个重头戏——“拿嫁妆”:男方的亲戚和乡邻们组成“强盗”队,在媒人的带领下,光天化日、“明目张胆”上门女方家去“抢”嫁妆。至于“强盗”与“抢”浑然是戏称调侃而已。女方家待午饭后,就忙着发“嫁妆”:在客厅将八仙桌双拼,把多年来陆续准备的备嫁品,如被头、土布、毯子等高高叠起,还有衣箱、梳妆台、座钟、糖瓶、花瓶、热水瓶、脸盆、脚盆、水桶、子孙桶(马桶)……从内房一一搬出,齐整堆放,当众亮相,满屋生辉,左邻右舍熙熙攘攘围观羡煞。此时,按照风俗潜规则,媒人会悄悄将红包塞给阿舅(即新娘的弟或兄),待等阿舅轻轻挪动桌凳,“强盗”们马上按事先的分工“抢走”嫁妆,走出场角不多久,“强盗”们就停住脚步,迫不及待地忙着在被头、子孙桶里摸找礼品,这是东家事先放置的,你抢我夺,快活极了。

  坐“花轿”

  上世纪50年代前,农村仍流行新娘子坐大红花轿进婆家门、第二天坐蓝布轿(称作回门轿)回娘家的习俗。有“力升”(指有经济实力)的人家还邀约“亲客彩”捧场,即由民间艺人组成的江南丝竹的民乐班底,跟随迎亲队伍,一路不停地演奏《喜洋洋》《梅花三弄》等欢乐乐曲。花轿在前,乐队在后,清脆悦耳的竹笛声,悠扬动听的二胡声、琵琶声等飘荡在村野上空,沿途村宅男女老少,争相观赏,分享喜悦。

  讨“喜俸”

  迎亲队伍快到女方场角,女方立刻放高升、燃鞭炮,迎亲队伍刚过“旺门”(点燃贴有红纸的芝麻秆),数道“讨喜俸”的流程也接踵而来:第一道是孩童们早已把贴有红纸的花架(晒棉花用)设障挡拦,大红花轿歇停,领队的媒人与之“谈判”,待等媒人发了红包和喜糖,马上撤障。没走几步,又见第二道贴有红纸的长凳挡道,再发红包喜糖,才肯放行。花轿抬到客堂大门口,又见屋檐下贴有红纸的长扶梯和蒸笼架,这是厨师老爷与茶担师傅讨喜俸的表达方式,全由媒人递烟给糖摆平。

  出“叫钿”

  吃喜酒的正式宴席,女方在中午,男方在下午。女方家须等新郎官到达才开席,同样的,男方家要等新娘子到了再开席。有时新娘子“搭架子”,迟迟不肯上轿,直至夜幕降临,花轿才到,宾客们就座入席。婚宴开场,什锦冷盆、热炒陆续上菜。席间新娘子由新郎官的父母陪同,逐桌一一介绍辈分称谓,让新娘子亲热地叫一声,做长辈的也顺势向新娘子塞上红包,这叫“出叫钿”。在女方的婚宴上,新郎官也会进账“叫钿”的。

  吵“新房”

  浦东人称闹新房为“吵新房”。婚宴进入高潮,阿舅们起身告辞,在爆竹声中,新郎新娘送走阿舅。婚宴结束,新郎新娘返回洞房,“吵(闹)新房”也就开场了。农村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俗,吵新房,男女老少,不论辈分,人人可以自由开腔,搞笑起哄。诸如要求新郎新娘同咬苹果吃,甚至有人悄悄脱掉新娘的鞋子等,让新郎新娘出洋相闹笑话,惹得众人捧腹大笑。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不合时宜的吵新房习俗也逐渐废止了。通常,大婚当日,笑声、嬉闹声持续至半夜,大家才余兴未尽地散去。

  回“娘啦”

  浦东人把娘家称作“娘啦”。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弟兄早早来到姐(妹)夫家,邀接新娘回娘啦,夫家热情招待,吃热腾腾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新娘乘坐回门轿时,跟随的新郎提两只装满馒头的红漆饭篮,拜见丈人丈母娘。因有“正月媳妇不空房”的习俗,故新婚蜜月期的正月里,媳妇回娘家,在黄昏前,一定要赶回夫家。回“娘啦”也是浦东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一种由衷的表达方式。

  邀“六客”

  农村还有“邀六客”风俗,浦东人把“娘家的人”称作“娘啦面上的人”,婚宴后过一两天,男方再办一次小规模的宴请,谓之“邀六客”,即邀请新媳妇娘啦面上的人来相聚,结识新亲眷。所谓“六客”,包括父母祖辈、兄弟姐妹、叔伯父母、娘舅舅妈、姑父姑妈、姨夫姨妈等。

  农村做喜事有热热闹闹大摆三天排场的习俗,亲戚邻居辛辛苦苦地帮忙三天,也开开心心地吃三天,从隔天吃到“敲甏底”(即到第三天,再以酒席后剩余的菜肴回锅招待)。待等还好桌凳,理好碗筷,清好场地,喜事也算做好了。 

  星移斗转,如今的喜酒大都还是自家办。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兜里有钱了,为图省事省心,有的干脆上饭店预定婚宴。

  时代不同了,结婚嫁妆也与时俱进,空调、冰箱、彩电、音响、电脑等电器一应俱全,高档轿车替代了大红花轿,贴着红双喜浩荡车队的迎亲队伍,风光无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隨着浦东的开发建设,农家人接受动迁,陆续搬迁,居住在社区新村,环境变了,观念变了,腰包也鼓了。从农村办喜事的变化,足见改革开放的政策,造就了百姓的福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新农村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浦东合庆镇建光村家门口享文化“年夜饭”
浦东农村做喜事
东方城乡报浦东A07浦东农村做喜事 2022-02-08 2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