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是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立足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现状,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洋牧场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要素、各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水平差异、建设方式差异,根据我国纬度跨度大的特点,规范了我国近海的主要海洋牧场生境类型及海洋牧场建设全过程的技术要素,包括建设前的规划布局、建设中的生境营造和增殖放流、建设后的工程验收等。
【背景】
2021年12月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召开重要国家标准专家媒体对接会,集中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 40946-2021)由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起草,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由烟台牵头起草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在全国范围进行统一规范,《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的制定出台将为我国海洋牧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都把海洋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快实施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行动。烟台在科研开发、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牧场工程建设、海工装备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海洋牧场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8年《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立项以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作为牵头起草单位,成立了由来自21家成员单位、34名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共同开展标准起草制定工作。经过前期筹备、现场调研、标准编写、征求意见、修订送审、专家审查等程序,先后开展了17轮专题研讨与修改,共对通过征求意见、函审、会审等方式征集到的285条意见进行了汇总、处理和反馈,在北京、烟台召开了2次现场会,于2021年2月3日通过了专家审定,4月21日向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提交报批。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于2021年11月26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公告发布,标准号为GB/T40946-2021。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内容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共9章,界定了海洋牧场建设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基本原则,给出了规划布局、生境营造、增殖放流、设施装备、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适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海洋牧场的生境营造、海洋牧场的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海洋牧场的工程验收。
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地理气候多变、生态环境多样,各地海域使用管理机制各异,因此海洋牧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也目标多样,为最大限度发挥海洋牧场的建设效益,需要在建设前对海洋牧场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本标准提出了规划布局的技术要素包括建设目标、建设类型、建设选址、建设内容和投资及效益分析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生境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是海洋牧场功能发挥生态基础,同时因我国具有纬度跨度大的特点,为提高本标准的实用性,本标准涵盖了人工鱼礁、海草床、海藻场、牡蛎礁和珊瑚礁等五种基本生境类型营造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区域的选择、构型的设计、材质的选择、物种的选择和移植技术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是指向天然水域中投放由人工养殖培育的水生生物,以达到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目的,是维持海洋牧场资源平衡的关键方法,本标准提出了增殖放流过程中关键技术要素,包括执行规范、放流物种选择、放流生物量的确定等内容。
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科学合理的使用设施装备是保障海洋牧场生态安全,提高海洋牧场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标准提出了海洋牧场的设施装备类型,包括增殖放流驯化设施、在线监测设施和海上牧场平台等,并规定了设施装备在设计、制作和布放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海洋牧场的工程验收。工程验收是检查、验收海洋牧场建设情况的重要技术环节。根据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工程验收经验,本标准提出了海洋牧场工程验收的技术要素,包括验收范围、验收内容、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等内容。
[链接]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的相关解读
近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海洋强省标准化建设有关情况,对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及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烟台市主导制定了海洋牧场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请介绍一下该项国家标准制定的意义和实施后将产生的影响?
答:《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已于2021年11月26日正式发布,这是山东省主导的海洋牧场领域第一项国家标准。制定《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做好经略海洋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国家标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功能协调”的基本原则,聚焦满足我国沿海海域生境差异性、规范海洋牧场建设全过程要素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规划布局、生境营造、增殖放流、设施装备、工程验收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部分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标准发布实施后,可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指导,有效提高海洋牧场生态与经济功能的稳定性,将进一步提升山在全国海洋牧场建设领域的话语权,为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标准可为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直接指导,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流程,为后续海洋牧场相关的行业、团体和地方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提供指南。
问: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牵头制定的首项海洋调查领域国际标准发布。请介绍一下这项国际标准的有关情况。另外,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应用于哪些领域,对国际社会有什么贡献?
答:国际上在海底区域已经开展了很多国际综合研究计划。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国际标准,各国在对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中使用了不同的规程和技术,给国际合作中的数据对比和成果校准造成了障碍,对科学评估海底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评价造成了直接影响。2017年,中国在海洋调查领域ISO国际标准尚属空白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提出了该国际标准的提案,并获得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通过,同时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
该国际标准涉及的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是指沉积物颗粒间栖息或沉积的底栖生物群,通常体形微小,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通过特殊的技术和方法才能获取和研究,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碳循环、全球变化、季风降雨、长时间尺度海洋酸化和深海生物资源等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关键载体。
该标准规定了海底区沉积物中的间隙生物群调查的要求、技术方法和规范,原理系统化、技术更新化、操作简洁化。该国际标准将应用于海底区域海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评估、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综合勘探、生态环境评价、保护与管理等。此外,在涉及共同关切的国际事务方面,基于国际标准获得的数据和结果更具说服力,可作为国际相关谈判数据来源的技术基础。
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调查技术的科学认识,为开展海洋调查领域多边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标准保障。也有利于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促进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