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一苇
1972年出生的张柱国是第一批迁入上海市嘉定区的三峡移民,他们一家来到上海落地生根已经有20个年头,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剃着板寸头,喝着功夫茶的张柱国眼中透着智慧。改革开放、三峡建设、宅基地置换等时代因子映射在他身上,让他多了一份笃定和自信。
顺势而为 做出移民上海的抉择
2001年8月,张柱国一家从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群益村来到嘉定区外冈镇徐秦村。由于老家地势较高,根据当地政策,张柱国可以选择申请移民至上海或者就地搬迁。1991年,老家双江镇就开始建造新城,接到移民通知时,张柱国一家已经在新城购置了房产。走还是不走?需要做出抉择。
当时,嘉定区外冈镇徐秦村村委主任张万元接受移民的任务,特地去重庆邀请有意向的移民们来嘉定实地考察。张柱国决定来嘉定看一看。2000年之处,外冈镇属于农业地区,村里以农业生产为主,居住地四周基本都是大棚、农田,荒地,交通不算便利,卫生条件也一般。初到嘉定,张柱国有些失落。直到最后一天,张万元带领大家登上了当时外冈地区最高的一幢大厦,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外冈的地势和布局,张万元还为大家讲了外冈今后的发展规划,张柱国听完,经过考虑后决定留下来。
张柱国的眼光无疑是具有远见的。这跟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1994年,顺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张柱国便离开老家去深圳打拼,那时候他只有22岁,一腔孤勇,乘着绿皮火车便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虽说当时机会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为了让自己有就业优势,不会用电脑,没有技能的他用了一个月的打工钱买书自学模具设计,学成之后找到了一份相关工作。那时候的电脑系统还是286、386,内存只有1个G,掌握了稀缺技术后的张柱国成了职场“香饽饽”。之后他又考出了ISO9000质量管理证书,在职业发展上一路前行。10年奋斗,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成长为一家公司的工程部经理。
正因如此,当时代再一次将一个选择放在他面前时,张柱国有了更多底气,“我相信自己走到哪里我都能落地生根。”
育儿成材 生活越来越美好
选择移民的原因还有上海丰厚的教育资源。虽然夫妻二人学历不高,都是初高中毕业,但是对于子女教育十分重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尊师重教,以身作则自己。移民之际,张柱国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刚2岁多,正是为子女规划未来教育的好时机。
初来上海,体校招生,张柱国鼓励女儿去练田径和曲棍球,但随着对上海教育体制的深入了解,女儿最终还是放弃了在体育领域继续发展,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
儿子从小在嘉定接受教育,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几乎保持在全年级前3,全区前50。接连考取了嘉一联中、上大附中,最终被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提前录取。去年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张柱国并不会过度叮咛孩子们的学习,而是选择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善于鼓励,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一双儿女都喜欢看书阅读,路过书报亭、书店、超市的书柜他们都会自觉停下脚步,驻足翻阅,流连书海。在孩子中学阶段,张柱国一直是学校家委会成员。在饭桌前,他会和孩子讨论天文地理,循循善诱。
张柱国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也做了不少努力和牺牲。多年来,2个孩子读书都是他一个人接送,每日不断,风雨无阻。自己的工作也为了适应孩子上学而不断变化着。
如今,儿女成材,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顺利,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乘着外冈镇宅基地置换的东风,张柱国一家也早早从农村搬进了楼房。他说,“面临这样的时代和大环境,我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