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不能含糊

  国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同时,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犹如为国家粮食安全上了一把“保险锁”,确保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近一段时间,种粮农户的好消息不断。为了稳定种粮农民收益,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并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这进一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实现今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去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在需求拉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尿素、钾肥、磷肥等农资价格快速上涨。从需求看,受粮价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植意向增强,购买农资积极性较高。从生产成本看,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农资生产成本上升。虽然有关部门投放储备化肥以后,主流化肥品种价格出现回落,但尿素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粮价是百价之基。如果粮食价格暴涨暴跌,就不利于稳定种粮农民信心。去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增加,下游养殖、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国家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的调控措施,粮食市场降温效果明显,玉米价格有所回落。粮价下跌有利于缓解下游相关产业生产成本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会伤害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调控的双重影响下,农户种粮收益难免受到影响。一些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利用自身的渠道资源优势,与农资生产企业直接对接,通过团购等形式能以相对低价购置到农资,降低种植成本。然而,小农户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承担着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却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挑战。

  国家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能够有效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为了避免农业补贴“吃大锅饭”现象,这次农资补贴突出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把农资补贴同粮食生产直接挂钩,明确指出是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撒胡椒面”让农民人人有份,而须仔细斟酌,切实补贴给实际种粮农民。

  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本来就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日益增多,除了要承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外,还要承受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国家亟需建立农业补贴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稳定农民种粮收益。

  刘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集体经济项目成为乡村振兴有力推手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不能含糊
第一部分 宅基地基本知识(一)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不能含糊 2021-07-06 2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