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怀念老领导杜述古同志
~~~——怀念老领导杜述古同志
~~~——怀念老领导杜述古同志
~~~——怀念老领导杜述古同志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二)
——怀念老领导杜述古同志
  □马仁俊

  (上接8月16日8版)

  2.不能让“鱼米之乡”的种粮农民吃不饱肚子

  松江历来是个重点产粮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来,征购任务一直很重。据1978年后长期在县粮食局负责计划和农村粮食购销工作、后来曾任副县(区)长的山兆辉回忆,尽管1978、1979年松江连续两年丰收,1979年松江粮食总产量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仍面临粮食安排紧张的矛盾,农民口粮水平较低,一些缺粮队全年人均口粮仅为240公斤原粮;农村留用的饲料粮也不能满足养猪生产发展的需要,猪肉供应紧张。供应给城镇居民的口粮中一度每月只有1公斤粳米,其余的则是松江人不喜欢、不习惯食用的籼米、面粉。问题的症结,主要是粮食征购基数过高,粳米调市任务过重。

  杜述古同志认为,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松江,竟有种粮农民吃不饱肚子,城镇居民吃不到粳米,那是有负于松江人民的!1979年2月,松江县委向市委要求调减粮食征购基数,从10.7万吨调减到9.8万吨。当年11月底,山兆辉随杜述古同志去市里参加粮食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在市委召开的有《人民日报》记者旁听的县委书记会议上,杜述古同志率先发言,要求市里确认松江提出的调减征购基数。唯因当时全市粮食“盘子”缺口较大,一时无法同意松江的要求。但他的发言已在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据山兆辉回忆,陈云同志当年曾在关于经济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三五年内,每年进口粮食可以增加到2000万吨”,“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1979年,中央决定增加粮食进口,国务院安排上海继续增加粮食进口量,增幅高达74.4%。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到郊区耕地面积减少和减轻农民负担”,市委决定1980年起调整粮食征购基数,平均调减12.5%。市下达给松江的粮食征购基数为8万吨,调减幅度达25%。这是从1954年实行统购统销以来,本县粮食征购基数的最低水平。此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有力地支持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1980年,松江继续扩种棉花4万亩,棉花种植面积增至12.6万亩。同时,扩种西瓜5000亩,蔬菜400亩。当年全县实际交售粮食下降到6.5万吨,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提高了农村的留粮水平,供应给城镇居民的口粮中的粳米数量也随之增加。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松江鱼、虾等传统水产品供应紧张。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改善市场供应,1984年,县委、县政府发动各公社于秋收后开挖万亩鱼塘,当年新辟养鱼塘8000亩,并初步建成生产配套体系。据《松江县志》记载:至1985年,共挖建成鱼塘730只,水面达6221.17亩、挖建鱼种塘760只,水面为2258.42亩;当年养殖产量达到4040吨,比1978年的543吨增长了将近6.4倍。一举解决了“鱼米之乡”人民“食无鱼”的难题。

  3.要想办法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口号,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杜述古同志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和农民打了几十年交道,深知农民如果只是在“一亩三分地”上营生,是难以较快地富裕起来的,必须带领他们走上一条能够较快地富裕起来的道路。

  “文革”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公社)像重视抓农业一样抓工业,乡镇(社队)企业有了较快发展。据《松江县志》记载,杜述古同志主政松江期间(1977—1985,下同),乡镇(社队)企业工业总产值由9786.9万元增加到63561.0万元,增长了5.5倍;利润总额由2447.7万元增加到8503.0万元,增长了2.47倍;务工人数由36870人增加到99669人,增加了1.7倍。10万农民组成了一支“离土不离乡”的务工大军(几乎户均都有一人务工),使农民家庭收入快速增加,加快了由贫困、温饱向小康、富裕的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公社)积极扶持农村家庭副业。农村家庭副业在“文革”期间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几乎被全部割掉。“文革”结束后,禁区一旦打开、束缚一旦解除,广大农民的个体生产积极性立即迸发出来,他们充分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剩余资金、剩余房舍和自留地及诸如宅边、河边、沟边、路边等“十边”地,经营“庭院经济”,发展家庭副业,使农副产品和农民家庭收入快速增加。涌现了以新桥公社杨四海、佘山公社周阿四等为代表的依靠家庭副业发家致富的首批“万元户”。

  乡镇(社队)企业的崛起和推进以“三改两”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耕作制度改革、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家庭副业、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划小公社规模(全县公社数量由13个增加到19个)、创建“文明村”等,汇合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松江农业农村改革的第一波浪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张凤芝其人
凸显小说的厚重感
国画
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二)
东方城乡报写作08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二) 2019-08-23 2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