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小说家,是要讲好故事。故事讲得精彩,自然更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倪辉祥写了好多年的小说,也讲了不少故事。在我的眼里,他善于写情感类故事,描写男女间的情感,多样且丰富,既探索人性,也反映社会风貌。
前些天读了他《奇恋蕴真情》小说,从书名我就猜想到,这也是描写男女间情感的小说。书名中的“奇恋”,表明了他讲的是非同寻常的恋情。倪辉祥也没有摆弄玄虚,在小说的“引子”中就作了交代:“朋友妻,不可欺;若要欺待到朋友死。偶有胆大妄为者,则会被不齿的村邻居的唾沫给淹死!”民风民俗,以及村民的淳朴,自然不容这样的大逆不道者。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民风民俗里也存在着不合适时代发展的步伐。譬如,当朋友妻成为了单身,她是否可以接受朋友的爱情。倪辉祥就创作小说,来阐述他的思想。
《奇恋蕴真情》描写的是滕新君和郎小舟两位亲如兄弟的朋友,他们先后也结了婚。不过,他俩的婚姻都不是由双方相爱结合的。后来,滕新君的妻子生病去世,郎小舟意外又溺水离开人世,留下的滕新君和郎小舟的妻子张莲香,他们在相爱中组成了家庭。这是小说全部的内容。小说的焦点,就在于滕新君和张莲香走在一起,张莲香是朋友妻的身份。尽管双方的配偶已不在了,但与当地的民风民俗还是相悖的。好在他们是幸运的,这时他们已处在祖国的改革开放,当时我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同时,精神层面文化生活也走进了新时代。他们重新组建家庭,不但没有受到村里的流言蜚语,还得到了郎小舟父母的认可和接纳。
单从整个故事来看,内容是简单的,情节也平淡。不过,小说依然具备了可看性。因为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以及场景的描绘都逼真生动,且包容了社会时代特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农村还处在农耕生活,一户家庭日子过得好不好,勤劳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江南村落人多田少很普遍的。因此,家庭人口多少,也直接影响了生活的质量。滕新君弟妹多,在农村属于贫困人家。好在滕新君颜值高,他被村长的独生女儿相中,他又被安排到公社电站学习。这对滕新君,包括滕新君的家人,是遇到了时来运转时刻。在农村,村干部的家境相对属于好的。何况村长,他家只有一个女儿。可滕新君对这装婚事不乐意,原因也简单,就是村长女儿长得难看。男女要相爱,外表往往是第一感触。可滕新君最终,还是接受这场婚姻。因为他入赘女方,他的父母弟妹生活可以过得好一些。父母也利用他的婚姻,可以高攀村长这样地位的亲家。
孝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尤其在农村,三代、四代同堂生活的普遍。孝便是维持大家庭安宁的重要纽带。也因为孝,延伸了血缘的亲情,满足了儿孙满堂的习俗幸福感。另外,从农耕经济来说,分灶过日子的开支就会更大。
《奇恋蕴真情》的故事内容的确简单。但小说的人物塑造,生活场景的描写,是很能呈现时代的风俗特征。滕新君在电站工作,很快当上班长,这不是他有心计,或者已有善于经营自己的意识。而是他面对不幸的婚姻,把自己的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当然,滕新君也是个有工作能力的人。在后来担当了电站站长的岗位,他同样把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的亲如兄弟的朋友郎小舟,就是仰仗他的情意,娶到小美女张莲香。应该说,这部小说很注重细节描绘的真实。场景、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活生动,都彰显了这部小说内在的力度。
婚姻,不同时代都存在背离真心的爱情。因为,婚姻也是社会的产物。小说中的郎小舟与张莲香成婚,张莲香也是不喜欢郎小舟的,也是在她父母催逼之下。张莲香的父母之所以要女儿嫁给郎小舟,其原因,还在于郎小舟在电站工作。当时的电站工作,虽然不属于吃商品粮的国营企业,但比较起农村的农民拿工分,电站工作还是要强得多。电站工作的优处,张莲香父母在翻建房子中已得到过实惠。从这个角度分析,滕新君的父母也好,张莲香的父母也好,他们都注重于生活的实际。子女的婚事,也理应由父母做主。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
由此可见,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婚姻家庭,折射出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包括婚姻的习俗。现在再来看滕新君与张莲香能走到一起,且没有受到习俗的阻力,恰好是体现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人们的思维活动也从凝固中走出来了,这是现代文明冲击着不适合的民风。倪辉祥的这部小说,就是巧妙地把人物融入于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凸显了小说的厚重感。小说其内涵,也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