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输液是一种治疗疾病时的给药途径,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推注和点滴、局部用药等。“现在所说的输液就是静脉点滴。其中最常用、最安全、最简便的是口服, 如果疾病用口服给药完全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就应该用口服给药的途径。”专家说,“输液的适应症有以下几种: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病人;剧烈呕吐、腹泻的病人;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严重感染、水肿等病人。”
专家指出,如果不是输液的适应症,就没有必要输液。所以医学界倡导的用药途径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输液反应”易造成严重后果
输液有其优点,就是能够使药物最快的进入血液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因为是直接进入血液,所以风险也比口服、肌注大,操作的过程中有任何的不规范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比如,最简单的输液速度没有控制好,就可能导致病人心衰;再比如消毒不合格会导致医源性的感染,像乙肝、艾滋病等。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复杂,输液的操作过程和药物的质量(生产、消毒、包装、运输、贮藏、配伍)等,都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肖相如教授指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输液的机会多,发生输液反应的机会也就多,减少不必要的输液也是减少输液反应的重要措施。”
感冒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不需要输液。冬春交替季节感冒高发,很多病人一感冒就去输液。“感冒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是不需要输液的。比如说,一个老年病人,原来就有肺心病,感冒诱发或加重了肺心病,出现心衰等就可能需要输液。对正常人群的感冒,口服药就足够了。还有就是感冒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需要用抗菌素。”专家还认为,“因为感冒是病毒感染,西医对感冒没有病因治疗的方法。所以感冒用中医治疗更好,一般1到3付药就能治好,而且没有副作用,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