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孙建华是在嘉定新城(马陆镇)残联的办公室内,他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这些年集邮生涯的成果。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有1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的首日封,事实上孙建华集邮以来的不少收藏都意义非凡:有邓小平夫人卓琳签名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首日封、有周恩来侄子周尔均、侄媳邓在军签名的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首日封、朱德纪念封有夫人康克清签名、刘少奇纪念封有夫人王光美签名、陈毅纪念封有其子陈昊苏签名、贺龙纪念封有夫人薛明签名、叶剑英纪念封有夫人曾志签名……
为求与众不同,收藏签名封
孙建华1958年出生在马陆石冈的贫寒农家,3岁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凭意志读完初中,在福利厂当会计。19岁时他接触到集邮。“当时,每月才8元生活补贴,为了集邮,中午只能喝廉价的菜汤。”孙建华笑着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每一位集邮爱好者或许都有过在邮局门口排队的经历。孙建华也不例外,为购买纪念邮票、首日封,他常常提前数小时甚至通宵守候在邮局门口,由于残疾,离不开拐杖,他比普通人又多了一份艰辛。有一年冰雪封路,连公交车也停开了,为买新邮,他要父亲用自行车推他到嘉定城,路太滑,一不小心,他跌得不轻,父亲实在心痛。但他买到了新邮,笑逐颜开,仍然高兴得像个孩子。孙建华告诉记者,自从爱上集邮后,他一直在想办法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集邮道路。“凭我的经济实力,常规集邮,不可能超越别人,为胜人一筹,必须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想到了在发行的新邮上,请邮票设计师签名,这样新邮首日封就有了特殊意义。“当时有一本《集邮》杂志,上面刊登的邮票都有设计师的姓名与地址,我就把首日封寄过去,希望得到他们的签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次信件来往,孙建华以自己的真诚感动了设计师,他先后有了邵相林、陈晓聪、卢天骄等邮票设计师签名的首日封。
历时数载 才有今日收藏之成果
随着收藏的设计师签名封越来越多,他逐渐将签名邮品扩大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艺术、体育界知名人士,形成四大系列。孙建华如今拥有很多名人签名封,但这些都是其几十年来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我与名人非亲非故,全凭自己的毅力与真诚,才打动了他们。”孙建华说道,早年的人们相比现在更加纯朴,他通过信件来往,真心实意的请求签名,不少人都愿意帮他这个忙。当然在这过程中不少信件有去无回也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得到邓颖超签名,每逢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日子,孙建华给邓颖超寄首日封,一连几年石沉大海,但他没有失望。1989年12月,在《中国妇女报》中获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赵炜是邓的秘书,他即给赵炜去信,表达多年期盼。这次见回信了,赵炜说,以前的信未收到,如收到,邓奶奶不题词不签名,也会复信说明的。邓奶奶年老体弱多病,不可能为人一一签名,她要我转告你:“身残志不残,有志者事竟成。”历时数载,孙建华有了一张极其珍贵的邓颖超签名纪念封。1996年底,孙建华获知邮电部将于1997年7月1日发行邓小平纪念邮票,他是多么希望在这香港回归的日子得到一国两制总设计师邓小平签名的首日封,可是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了,孙建华立即给邓小平夫人卓琳发信,表达沉痛哀思。6月30日,他排了5小时的队,购得新邮和首日封,立即给卓琳同志写信,既表达一个普通百姓对伟人的敬仰,又提出自己的请求。卓琳同志在百忙之中签名的首日封寄给了孙建华。
去年5月,2014长沙中华全国邮展在长沙举办,孙建华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综合邮展的《轮椅》荣获一框类镀金奖的殊荣,这对他更是莫大的鼓舞。他表示每枚邮票、每张纪念封,都记述了特定的时间、重大的活动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今后他还将根据我国不同的节庆活动和风俗,用相应的邮品为大家讲述更多集邮的故事,以及邮票的知识,分享他集邮的快乐。他说,集邮是个人志趣,乐趣就在收藏过程中。“我的这些藏品啊,都是名人的馈赠,将世上的美浓缩在方寸之中,我能够拥有这个美妙的浓缩世界,也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