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引入各式艺展,以此作为吸引顾客的招数。今年购物节,上海各大商圈推出的“亮点”,演出、展览、活动占据半壁江山,几乎完全替代了“打折”的地位。
通过艺术活动撬动实体商业消费力,成为沪上实体商业集体“投奔”的新模式。而反过来,不去画廊而去商场参观艺术展,则成了沪上市民生活一种全新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化行为。
K11购物艺术中心,今年举办的莫奈特展,成为申城第一个在商场举办世界顶级艺展的吃螃蟹者,由此奠定其在沪上百货业“高大上”地位;南京西路的静安嘉里中心,开业以来,每个周末,都在中庭或户外广场举办文化类展览;还有沪上最大的环球港购物广场,也是展览和演出活动不断,吸引众多市民纷至沓来,带来可观的人流量和销售额。
传统商业走出的这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走出象牙塔,而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和溢出功能,则在成就市民大众生活和精神消费的同时,赢了商家,活跃了市场,普及了文化。如一些市民所言,现在逛商场除了购物以外,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欣赏一场艺术展,学习烘焙,选择上一堂陶艺课,偶遇喜爱的乐队……有吃、有逛、有玩,这就是体验。在这种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人们的购物欲望也被激发起来。统计显示:莫奈特展期间,K11的人流量比春节黄金周上升30%,销售量也上升了30%;嘉里中心每个周末由展览带来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销售也提升了20%左右。
上海要创建全国一流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研究市民大众的消费心理和精神需求,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抑或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市民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市民业余生活品质,就是成功的做法。一项调查显示:市民为什么会去购物中心看展览?49.7%的消费者表示,因为“商场有配套的购物、餐饮设施”,20.5%的消费者表示“在商场看展览环境更舒适”,15.4%的消费者觉得,“商场布展内容比较有趣”,14.4%的消费者认为“商场比一些艺术展厅交通更便利”等。在商业体大规模开发、电商强力冲击下,以“体验”为特色的展览,成了越来越多商业项目的“重头戏”。将美术馆“挪”到购物中心,让各种各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进入商场和实体商业的空间,还弥补沪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给现代的商业零售业,注入了崭新的发展活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商场陆续制定“商旅文”结合的活动安排,如何引入更加高质量的文艺展览、演出、体验活动,延伸商业设施的文化功能,把大商场的文化活动安排,和每年固定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申城每年举办的市民文化节、国际艺术节、春季沙龙、艺术博览会,乃至各个区县的特色文化节庆对接,充分发挥遍及上海的各大商圈商业设施的联动作用,常态和创新地举办文艺活动,还可以联合近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评选产生的百名市民摄影家、书法家、美术家、收藏家,几百个国家级和市级的“非遗”项目嫁接,以及与各式各样的达人展示表演活动等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文化商业旅游携手共建的“大文化”活动态势,创造一种特大型城市广泛的公共文化空间样式和艺术传播平台,这岂不是一件惠民利民、提升城市品质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