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敏感的名字是什么?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说到自己的名字,一定想知道说了些什么?因为每个人在心目中的“我”有着神圣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最需要满足的欲望是什么?物质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随之“能挣会花,多多益善”的从众效应扭曲了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锲而不舍的欲望开始膨胀和爆发,把全部生命都耗费在金钱的积累上。使自己失去内心的宁静,进而引发贪婪的妄想啃噬着毫无准备的善良的“我”的心灵。
自我非理性欲望的追求,是引发不公平竞争和人间隔阂的万恶之源。在自我正与邪的争斗中为了读书优秀成了分数的奴隶,为了买房成了房奴,为了孩子成了孩奴。在自我家庭中引发父母与儿女,兄弟与姐妹,丈夫与妻子的争斗。在自我社会上引发家庭与家庭,公司与公司,行业与行业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总有人失败与成功。成功者虽然拥有豪华别墅却不能安然入眠,面对山珍海味却食而无味……在旁人可望不可及的奢华生活中,他们又何尝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什么是真正的“我”?生活中我们有身外之物和身内之物。一切财物权利名誉是身外之物。但我们又常常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标准混淆在一起。若事业成功便觉高人一等。而职业低贱又会自惭形秽;若家资巨万便觉趾高气昂,而囊中羞涩又会无脸见人。事实上宇宙都在瞬息万变世事难料,并无永恒定律。生活中流星似的正反反串的案例还少吗?远至范进中举,塞翁失马即是。近至买彩票中大奖。浙江民企首富王均瑶38岁突然离世,妻子带巨款嫁给了丈夫的驾驶员。至去年10月据全国最高检披露:五年32名省部级以上贪官落马,近20万人涉嫌贪腐被查办。钱有多少贪无底,权有大小欲无底。
“我”究竟是什么?在哪里?真正的我要理智地取舍身外之物。曾有高人做过实验:桌上摆了六个杯子,在五个杯中分别倒入(注明)牛奶、茶、咖啡、红墨水、黑墨水。然后高人指着杯子依次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着牛奶、茶……当指到最后一只空杯子时,大家叫得更响:杯子!正见无常,人们无法摆脱世俗观念,把载物的杯子给绑架了。正见无我,空,可以摆脱由我执着而产生的烦恼。自我的回归,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空!就变得清静,简单。我可坐在小矮凳上小憩让思维停歇,让浑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细胞彻底放松。仰望天宫品赏月的圆缺,展开双臂在小溪旁深呼吸。当我们饥饿时吃什么都有滋味;当我们疲倦时睡哪里都香。无为,就是有为。空,无我,就是“我”。
回看我国精英人士中的长寿者。马寅初曾因主张控制人口被“共讨之”撤销北大校长。20年后又平反恢复原职。他没有为此悲喜而淡泊名利,活得简单。诚如《菜根谭》中的那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留去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再看冰心,上世纪50年代她丈夫被打成右派,文革中70多岁的她还被批斗,打扫厕所“劳动改造”。但冰心认为:社会复杂我内心简单就行了。她把毕生的稿费积蓄生前全捐给了社会才心安理得。她们的命运有过坎坷,但她们都是长命百岁的“世纪老人”。
寻找真正的我。做简单的人,过简单的生活。这不是愚蠢,也不是安于现状,更不是不求进取,而是大智若愚。实乃是一种气度,一种福气。有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心入静处老亦少。也许这正是“难得糊涂”的精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