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活跃着一群“草根”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他们不仅是村文艺队、丝竹队等群众活动团队的骨干,还是热心参与社会管理的志愿者、“老娘舅”,以文化传承新风、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四团镇群众活动团队走出了一条文化育人、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村民喜闻乐见
老周是拾村村群众活动团队负责人。组建团队之初老周就想:能不能利用团队特点,把国家惠民政策宣传好,让村民做个政策明白人?他和团队文艺骨干自发组成了一支义务宣传队,只要出台惠民政策,他们都会仔细研读,义务宣传。
他们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舞蹈、说唱等节目,号召大家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寓教于乐、生动实用,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团队队员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用朴素的乡音,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丰富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助力镇精神文明建设。
参与社会管理
团队队员在丰富群众文体业余生活的同时,还主动参与村里的社会管理及各项事务。
拾村村有一段河道,河床淤泥经年日积月累,沿岸村民深受其害。村里打算对河岸彻底改造,又担心涉及到村民的自留地问题会引起不满。
空竹队副队长沈兰芳知道后主动到村里签订同意书,对自家受损的庄稼没有要求一分补偿。沈兰芳还主动协助村里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劝邻居把眼光放远些,支持惠民工程。对村民们提出的要求,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及时反馈给村里。在她的热心奔走下,涉及到的十几户村民都爽快地签订了同意书。
做个“老娘舅”
现在,拾村村群众活动团队还成了村里公认的“老娘舅”工作室。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何时何事,只要一接到村民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认真细致做调解工作。
经常表演说唱的文艺队队员周亚仙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旁边的村民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十几分钟前这里还是剑拔弩张,5组两户村民为建房地皮界线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眼看着就要大打出手。正在排练的周亚仙迅速赶到现场。在仔细问明了情况后,周亚仙没有跟他们讲大道理,而是先给他们讲起了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小故事蕴涵大哲理,两个人羞得满脸通红,后悔自己刚才的举动。
截至目前,全镇定期开展活动、固定队员20人以上的活动团队43支,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其中党员14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