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阳节的过去,敬老活动也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每时每刻都有大量资讯涌现,没有哪样东西会永远充当新闻的主角。当然,重阳节可以过去,敬老活动却不能停止。“后重阳节”里,不妨聊聊如何使敬老活动常态化的话题。
重阳节期间,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爱心人士都积极开展了大量敬老活动,其内容之丰富、时间之集中、频率之高,可谓超过任何时段。这原本乃好事一桩,可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如因活动过于集中而使老人“消化不良”。报载,本市某小区一敬老院有位老太,因在重阳节一天被志愿者接连洗了8次脚而大呼“吃不消”。当然,包括洗脚在内的各种敬老、助老活动,是志愿者爱心的体现,只是集中在一起,就会让老人受不了。所以,有必要对敬老活动作适当调整。
首先是活动组织者(包括养老机构)要对敬老活动实行“避峰错时”,即不要都集中在重阳节期间,更不要都集中在重阳节当天。要合理安排各种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敬老活动,尽量做到各种服务产品能“均衡上市”、细水长流。为营造气氛,重阳节这天可适当增加活动,但千万不要扎堆,以免出现老人“吃不消”的尴尬。其次是要丰富敬老活动的内容。除了为老人送吃送穿、洗脸洗脚外,更要在精神上关爱他们。比如,可定期和老人结对聊天,听听他们的诉求并尽量设法满足;除了去敬老院,还可为居家养老的老人送去爱心等。
由重阳节敬老活动不要扎堆,想到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也不要都在3月5日这一天一哄而上。献爱心也好,做好事也罢,重要的是弘扬一种社会精神;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靠一朝一夕,一桩一件,而要使之常态化、长效化,不必拘泥于某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