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岛是一个由7座小沙连结而成的不足80平方公里的小岛,税收从无到有,由小而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长兴岛从最初的几家国营企业到现在多元经济体并存的几百家企业。税收收入从60年代建所当初的几十万元到现在年各项税收收入近10亿元人民币。60多年来,长兴地区税收收入翻12番,税收事业如此迅猛发展,一靠党的政策、二靠各级领导决策、三靠长兴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从单一经济转入多元经济后,长兴地区的税收随着长兴崛起而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港兴岛战略开启和海洋装备岛建设的正确定位以及沿海大交通的全面开通,更是给长兴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税收事业带来极大生机,连续8年都以3位数增长快速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长兴岛(鸭窝沙)由上海北郊区吴淞税务所管辖,派出3人工作小组,因当初长兴只有几家私营工商业主经营的小作坊。人民公社成立后,由公私合营出资创办几家企业和国营商业,如供销合作社、航运社、手工业社等,随之税收业务逐渐扩大,税务人员由3人增至8人。1960年成立长兴税务所,征收税款由几万元增加到几十万元(包括农业税),税务人员也由岛外派入逐步转为岛内招收,办公场所由与农行合署变为独立办公。先与工商所建立联合支部,后单独成立党支部。并下设3个工作小组(元沙片小组、中东片小组、潘石片小组),所内工作人员增至近20多人,70年代末税收收入近300万元。当时税收主要是农业税和工商统一税。税种较单一,征收也较方便,税务管理称为下乡员,走遍长兴各个角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工作,农村工作重点也随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财政体制也由拨款转为财政包干、财政分成,改变了长兴靠财政吃饭的贫穷落后状况。农民开始进城招商办企业,借鸡生蛋,引税落地,税收收入明显上升。上世纪末,各项税收收入近3000万元,长兴财政开始自收自支,税收收入30年增长了10倍。农田变橘园、橘园变工业园区,标志着长兴开始脱贫,开始崛起。经济的发展决定税收的增长,税收的增长决定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顺应这发展潮流,认真做好税收各项政策的落地工作,做好税收征管,努力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高度,加强谋划,立足本职,坚持税收政策原则性和具体业务操作处理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发挥税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调节作用。经济是生命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税收是经济的杠杆,调节经济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兴税收在大发展中大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兴已变为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热土。继上海振华港机落户后,江南造船和中海船坞以及江南重工、中华沪东船厂等也相继落户长兴,海洋装备产业链基本形成。这给长兴岛人民、长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税收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长兴进入大开发、大建设快速发展阶段,长兴税务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期。新的税收体制、新的征管模式、新的服务对象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所有纳税人的能力水平,正视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和化解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2000年之后的前10年,长兴地区(不包括长兴开发区)均以3位数增长速度,2010年突破各税总额,10亿大关。我们深刻牢记税务人员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紧紧围绕“税收、发展、民生”这一主题,充分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税收原则,发挥税收服务于经济,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尤其是长兴撤乡建镇后,我们更加努力地把握税收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原则,坚持依法征税、依法行政、服务纳税人的服务理念,推进征管模式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进程,让长兴经济社会在崛起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