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分享生活
还在上大学的小田,起床后习惯性地一件事便是打开微博,浏览最近几个小时发生的新鲜事。看有没有好友@他,有没有新的段子出现。兴致高时自己也会编一两段自娱自乐,小田的粉丝并不多,不过70多人,大多是同学,朋友。
小田注册微博的时间是在2010年,是微博逐渐开始火的时候,那年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记得那时,有同学问我微博是多少?我一头雾水,以前只听说问QQ号,没听说什么微博,后来在同学的介绍下,我也注册了一个,很快我便成了一个‘微博控’。”小田说。
“微博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从智者和愚者身上都能学到东西,从意见相近和意见相左者身上都能学习,特别是后者对我的帮助最大。现实中不可能有微博上那么尖锐的批评声,所以无论这些观点的对错我都会先反思。”某高校王老师在谈到微博对他的影响时说。
“从整体的微博发展状况而看,微博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了网民的生活中,成为了网民网络生活中的一部分。”搜狐副总编辑王子恢表示。
微博客户端已成手机标配应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
通过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从以前只能看,发展到现在既可以看又可以写,实现了从Web1.0到Web2.0的跨越。这一非技术的创新更像是互联网理念的转变。不仅让网络用户可以自行生产内容,而且只要用户对网络内容进行评分或点评,即可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建设过程当中。
基于这一巨大的转变,一大批网络应用也随之诞生,博客(BLOG)、RSS、wiki百科全书、网络书签、社交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等。当然,还包括后来的微博,他们身上都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分享。
2012年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平均每天发布超过一亿条微博内容。Hitwise监测数据显示,以6月PC浏览器用户访问次数计,新浪微博以5.1亿次居首位,腾讯为2.9亿次,搜狐2亿次,网易6千万次。用户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平均每次达9分钟。
在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2012年。微博借势在手机终端上发力,成为2012年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微博客户端成为个人手机标配应用之一。
人人都是自媒体
王子恢认为,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社交化媒体,发展成社交媒体平台。对媒体行业而言,微博的诞生,即宣告又一场新媒体革命的开始,加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迅速进入“自媒体”时代,微博提供了发布、传播平台,而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源点,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对于个人而言,微博的诞生,让个体同世界的连接更加即时、紧密,这种连接让个体接触信息的效率之高前无仅有,个体获取的信息成倍增加,大大的启迪了民智。反过来,微博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发声平台。微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同时也打掉了现实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人交流的高墙。
不仅是个人,各类政府机构也在微博上开通实名认证账户,开启微博政务时代。拿新浪微博来说,目前通过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万个,平均每天有100多个新“官博”诞生。这些“官博”成为网民们与政府沟通,反映民情民意的一个新渠道。
从“日本大地震”“7·23动车事故”再到“郭美美事件”“7·21北京暴雨”,微博成为了社会事件重要的参与力量。
与此同时,微博也慢慢从媒体平台扩充更多的角色。通过微博进行公益活动成为时下公益的一个新方向。崔永元的“给孩子加个菜”,王克勤的“大爱清尘”,搜狐微博的“平安校车”活动等等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马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