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仰视,整个宫殿分红宫、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肃然而醒目;白宫相贯左右,恢弘而庄重。那种红白相容,巍然耸立于玛布日山(又称:红山)之巅的壮观气势和蓝天下金色殿体的夺目光泽无不令人啧啧赞叹和震撼。当我们沿着“之”字形石级拾级而上时,内心唯一的感受就是置身于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的快慰和自豪。而这种感觉对任何拜访者来说恐怕都是难以形容和描述的。就连我们当中已有严重高原反应的老贾同志也决然要拔去吊针,早早地从医院赶到入口处,并在张克玉警官的搀扶着坚持到达最高宫殿,和我们共同感受这难忘的快慰和自豪。
殿内的文物和珍宝极其丰富,其中红宫区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白区则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和理政的地方。而所有的文物珍宝都真切地见证了松赞干布在七世纪为迎娶文成公主建造布达拉宫的伟大历史和藏文化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对那些题材丰富的七彩壁画、庄严慈祥的彩塑佛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富丽堂皇的殿宇楼阁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都无愧于集宗教、绘画、雕塑、建筑、文字、纺织等艺术之大成,都无愧于藏文化的精粹和最辉煌之成就。
走出殿内的文物参观区,登上布达拉宫顶端的金顶平台,忽然间眼前金光四射,耀眼无比。那不就是佛光普照吗!
其实,从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到金光熠熠的大昭寺,一路都是佛光普照。而且一走进寺院,不仅有种远离尘世的超然,重要的是神圣的佛祖给了佛的真谛。就在大昭寺文成公主供奉的从长安请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前,我顿然觉得已被醍醐灌顶而大彻大悟了。通过参观还可以看出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不仅十分敬爱文成公主,而且还是个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为了永远纪念文成公主入藏和弘扬大唐文化,公元647年他诚请文成公主亲自选址和设计,建造了集汉、藏和印度、尼泊尔等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大昭寺。从此,西藏有了首座闻名于世的寺庙,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和宗教地位。至今,不远万里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依然源源不断,每天在寺前不分昼夜五体投地磕长头的也不计其数。他们祈望的是虔诚的朝拜会给自己带来一生的好运。
大昭寺旁边便是店铺栉比、街市繁华又洁净安详的八廊街(又称八角街)。因街道环绕大昭寺,所以整条街也是朝圣者转经的神圣经路。细细观察,转经者有老有少,有的身后还跟着神气活现的宠物狗。其中有身背幼儿或拖儿带女的年轻母亲,也有三三两两随意的组合。他们边走边不停地摇转着闪闪发亮的经筒,有的还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他们个个面容悠然豁达,一律迈着轻松又坚实的步子,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履行着纯洁的虔诚。
街道两边的店铺都别有风情。琳琅满目的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特色商品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而这些店铺和商品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糅合了浓郁的民俗文化。从而使整条街成了观光、宗教、民俗和购物的著名天堂。
在一家挂有唐卡的店铺前我驻足良久,因为每张唐卡都是极为精细的手工作品。店内一位藏族小伙正在埋头描图,身边摆着五颜六色的染料。我贸然地打扰了他,可他并不介意,还告诉我说,市面上的唐卡很多是印刷品,手工的很少。他还说自己是家里的第三代传承者,销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手艺传下去。他的话让我欣慰而骄傲。
事实上,藏文化的传承者并非少数。在文物商店,我们也结交了一位藏文化爱好者。他是汉族青年,来自内地的合伙投资者,以收藏为主,兼做商贸。他的店员次仁卓玛是本地的藏家靓女,长得窈窕秀美,芳龄二十。她说她最大的理想是读旅游学校,好传播西藏风景和古老的藏族文化。但可惜的是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忍痛放弃。不过,卓玛很有信心地说,现在打工也是学习,等赚了钱还会为理想做出努力。面对可爱自信的卓玛,我们购买了精美的唐卡、藏饰和藏香,以示对她的支持。而她也感激不尽,带着清纯的笑靥送我们走出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