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河南农村青年小朱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上海,与一位上海姑娘相知相恋,携手步入婚姻。5年后随着自己公司的成立以及儿子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命运弄人,妻子罹患恶性肿瘤骤然离世,原本夫妻俩共同打理的事业也因此逐步下滑,小朱因悲痛忧虑而突发中风,落下了严重口吃甚至无法正常行走,最终公司也只能无奈倒闭。
转机始于浦东新区康桥镇社区救助顾问的一次例行走访。透过虚掩的房门,救助顾问小张见小朱正颤抖着双手在做饭,7岁的儿子则在一旁打下手。这个场景刺痛了小张的心,她立即将情况上报康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响应,经过经济收入核对,协助小朱申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在当月通过申请,给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康桥镇受理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小朱的身体状况,觉得小朱可以在户籍所在地河南省尝试申请当地的一些补贴,便立刻决定为其打通跨省救助通道。经过受理中心工作人员与河南当地工作人员的努力沟通,最终成功帮助小朱申请到了肢体二级残疾证和当地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另一方面受理中心工作人员也为小朱的儿子链接了其他帮困资源,转介到康桥镇社事办,申请到了上海市困境儿童保障待遇。
至此,这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享受“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的复合型保障。在2025年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中,小朱一家还获得了市级、区级等各项节日补助。这一系列的救助,让小朱父子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理中心和村居的救助顾问也定期与小朱父子保持联系,在兜底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同步关注其他需求,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
康桥镇在关注并救助扶持特殊困难群体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镇受理中心在民生救助工作上的高效运作与创新实践。它标志着社会救助工作已从宽泛的、一刀切式的救助,转变为一种基于深度数据分析、个性化需求评估及多维度资源整合的“精准救助”新模式。通过细致入微的需求分析,不仅迅速响应并解决了困难家庭的即时困境,更通过一些量身定制的救助措施,为困难家庭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彰显了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