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分:从日夜均分到天人平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毕旭玲

  【开栏的话】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古人善于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把生活过成仪式,依时间体味物候的细微变化。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万物生长和四季循环中感知二十四节气的不同。乡村,正是承载和存续这份感知的美好空间。

  自今年春分起,本报开设“专家话节气”栏目,透过二十四节气的景观与符号记忆阅读背后的文化,在节气变化中遇见不一样的乡村。

  春分正欲均天下

  俗语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往往将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其实天文学上,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春分。我国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道)与天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的第一个交点为起点。这个交点被规定为黄经0度,也就是春分点。此后太阳自西向东每运行15度为1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运行360度,此时太阳又回到春分点,完成了一个回归年的运动。

  春分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气,它的发现和命名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尚书·尧典》记录了帝尧命羲氏与和氏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以指导民众生产的故事。尧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和观察太阳从正东方升起的时刻。羲仲发现白天的时间长短居中,傍晚时候朱雀七宿出现在天上,由此确定了春分之日。

  “春分”之“分”是“均分”之意,正如宋代姚勉在《赠李枢干三首》中所写:“春分正欲均天下”,春分时节正是天下万物平等分配光和热的时候。春分,首先是均分昼夜。春分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昼夜都几乎等长,日出日落时间也都一致,因此古代不少文献将“春分”称为“日夜分”和“日中”,古代天子也选在春分日举行隆重的祭日仪式,北京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分祭日的场所。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祭日是天子特有的权力,是天子代表上天统治百姓的一种象征,民众不能祭日。但民间也形成了种种表达对太阳的崇拜之情的仪式,比如北方有春分日食用太阳糕,祈求一年安康的传统习俗。(下转2版)

  (上接1版)

  春分有雨家家忙

  春分既平分昼夜,又平分春季。春分为春季第4个节气,正当春三月的中点。到了春分,春季虽已经过半,但此时温度回升,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繁忙的春耕期。宋人黄希旦的《二月春将半》描绘了春分时节农民忙于耕作的情景:“二月春将半,农耕细雨中。花前轻薄子,醉倒笑春风。”

  古人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每候5天,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天文、气象、物候的现象相应,称为“候应”。春分节气的三候为: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降雨往往伴随着电闪雷鸣。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扩充,七十二候细分了节气,使其能更精细地指导农业生产。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各节气的候应并不相同。正如宋代徐铉在七绝《苏醒》中描述的那样:“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春分时节的江南早已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燕子刚归来的北方却还在春雨中逐渐复苏。七十二候源于黄河流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在节气知识普及过程中,各地民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与掌握,赋予了不同的候应。比如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与黄河流域民众将燕子北归视为春分节气的第一个候应不同,南朝荆楚民众将一种如乌鸦般的鸟儿的鸣叫视为春分到来的标志,听到这种鸟儿的鸣叫,荆楚农民就开始下地耕种了。

  中国民众灵活应用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情况,也可以从各地流传的农业谚语中看出来。上海郊区有“一日春雷十日雨”的春分气象谚语,意思是春分时节,江南地区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交汇,往往造成持续阴雨天气。这种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江南一带普遍流传着“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分有雨是丰年”等谚语。

  为了保证春分时节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民间形成了一些独特习俗。清代宋琬在《春日田家》中描述说:“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这首诗描述了春分当日农家的活动。就要用牛耕地了,主人对它格外关照,夜里也不忘多喂一顿,同时叫起睡得正香的妻子,吃过早饭就要赶早去种树了。“夜半饭牛”即犒赏耕牛。犒赏耕牛在各地都是重要的春风节俗,而在江南地区,农民用糯米喂耕牛。春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有些地方甚至将立春贴春牛图祈求农事顺利的传统习俗迁移至春分时节,形成了春分送春牛图的活动;在江南地区,还形成了春分“粘雀子嘴”的习俗。春分日当天,民众做一些没有馅料的汤圆,煮熟后用细竿串起来插到田埂边,用来喂食鸟雀,以免它们破坏庄稼。有些人不了解“粘雀子嘴”以保护庄稼幼苗的目的,而将农民喂食鸟雀的行为误称为“祭百鸟”。

  从来今日竖鸡子

  汉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无论平分日夜,还是平分寒暑,春分的重要特点是讲究平衡。以这个特点为基础,形成了不少具有科学性,并且有趣的春分节俗。

  唐代刘长卿在《春分》一诗中写道:“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前两句描写的是春分昼夜均分的特点和玄鸟北归的候应,后两句描述的是春分竖蛋和放风筝的习俗。竖蛋是非常有趣的春分习俗,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谚语。中国古人认为春分这一日最容易把鸡蛋竖立起来,民众相信,春分能竖立起鸡蛋就能带来一年的好运。当代科学分析认为,春分这一日,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竖蛋。竖蛋时应该使用生鸡蛋。未煮熟的鸡蛋内部密度不同,当鸡蛋立起,并静置一段时间以后,蛋黄下沉。当鸡蛋的重心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曲线位置时,鸡蛋就可能被竖立起来。如果能寻找到三个合适位置的蛋壳表面颗粒,就可以形成一个底座,更容易将鸡蛋竖起来。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古人认为此时不仅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人体生长的重要时间,民间有“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也形成了食用春菜的春分食俗。从江南到岭南,都有春分食用春菜的习俗。在江南地区,春菜指的是马齿苋等野菜,春菜采摘回去清洗干净以后,与鱼一起煲成“春汤”,江南民众认为食用这样的春菜汤能保佑一年四季平安健康。当代中医也认为在春天吃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

  总的来看,春分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古人顺应自然节律,调整人的生产生活节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平衡的节气,蕴含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文字整理:记者 施勰赟 实习生 李函芮)

  相关报道《对话民俗专家:在二十四节气中理解海派文化,遇见上海乡村》>>>6·7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动态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专题
   第08版:治理
沪琼合作,多个上海南繁甜瓜新优品种集中展示
“番茄夫妇”的援滇情怀
春分:从日夜均分到天人平衡
东方城乡报关注02春分:从日夜均分到天人平衡 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