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祥
朱家角九峰桥的名字好听,富有诗情画意;它的造型驼峰高耸,富有气势;它的身上充满了无穷的故事和传说。记得我第一次站在高高的九峰桥上,放眼远眺,见东南方向的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九峰蜿蜒天际,令人心旷神怡。
九峰桥它横跨朱家角小江村南漕港,俗名酒坊桥,《通志》作“安庆桥”,以地近九峰,故名,相传行脚僧募建。南漕港西连通泖河,东背靠九峰,与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并行,为“邑中漕运孔道”。这里又是连接松江府与青浦县的陆上要道,昔时,蜿蜒曲折的路延伸到了港边,戛然而止。这里以前无桥无渡。不知何时,从港的上游飘来一条小舟,舟上的老翁在港边搭了一个草棚住了下来,从此,这里便有了渡口。有一年,有个西来的小和尚,往泖河洲中的福田寺取经,常往返两地。他每每渡河,老翁总是朝他眯笑。一日,正遇大风,小舟却稳稳当当。小和尚不解,如此大风,为何如履平地?老翁笑道,渡人就是渡己,只要心里装着行者,就能护航。临别,老翁问道:“明日能否再来?”次日,小和尚还是来了,可不见了老翁,江边只留下一条空舟,小和尚大悟,于是接过了篙桨,再后来,他完成了老翁的心愿,终于在港上造起了一座桥。有了桥,就有人气,日久天长,港的两岸形成了酒坊集市,“酒坊桥”名声传遍四乡。
清康熙年间,有个名叫周世昌的人,随他父亲从吴县洞庭山来泖上,后举家迁于小江。周世昌性情正直,心地善良,喜交读书人,与同村诗人周士彬结为好友。士彬赏识世昌为人,将门额“宝善”移赠于世昌。当时,港上的桥历经百年,岌岌可危,世昌见此,心存担忧,他决心重建桥梁,于是他发起募捐。他家并不富裕,却带头倾囊而出,众人纷纷响应。乡绅吴鸿章、王史等人提议:既然重建,不如把桥造得更宽广更漂亮些,若资金不够,大家同心协力,再多出点钱、多出点力。桥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开工,至次年十二月竣工。桥三孔,长十八丈,广二丈四尺,高三丈四尺四,驼峰隆起,宛若小山,众人给桥起名“九峰”。世昌还在桥侧构建桥亭,亭边凿井,供行人休憩歇脚。
谁料,好事却招来了麻烦。同乡郑师清与周世昌争吵不休,要求拆除桥亭和水井。原来,亭、井位置正是郑师清的宅基,当初他答应将这方地基捐出来,可第二年他反悔了,要争夺控制权。知府也不明真相,批令周世昌在自己田中重建亭井。此时新任江苏巡抚庄有恭正好来县衙巡视,周世昌就赴院申诉。庄巡抚听罢,明察秋毫。便提请知府、青浦知县乔式祖、佟鋆等讯明,案情很快水落石出。庄巡抚怒斥道:“周世昌造桥是善举,造亭凿井更是为了乡民,作为主管官员应当褒扬他的美德,让善举发扬广大。”随即命令知县押令郑师清在原地按原式样修复桥亭,将亭井修挖出水,并限十日内竣工。工成后,由知县亲往勘验。
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一任青浦知县周隆谦到任,他兴致勃勃登上九峰桥,欣赏之余提笔补撰了《重建九峰桥记略》,碑文中特别提及周世昌倾其所有,完成本该由当朝本县来完成的急务,为颂扬他的乐善好义而乐为之书。还引用典故,挥毫题写“并受其福”四个大字。
九峰桥与众多朱家角古桥,在漫长的岁月里,连接的不仅仅是架水而筑的桥梁,更是积德行善的社会品格,是匡扶社会向善、为好人“撑腰”的风气。与此同时,也书写了一部水乡文脉渊源的历史。《珠里小志》记载了这段史实,并说:“吾乡长桥短彴,皆乡之善人捐资修建,百余年来,民不病涉,后人之宜踵而行之,庶不至倾圮云。”寥寥数语,微言大义。激励后人追逐前人的脚步,多多行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又一次去看望九峰桥。江上秋早,寒意扑人。天色濛濛,“山”形桥体,一身黛色。此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对我笑道:“你已经来过多次。”我一惊!老人说道:“等哪天云开日出,我带你去看看桥上一宝。”桥上有什么宝?难道真的有传说中的宝?
待得天晴,我急急赶往小江。老人果然在桥边等候,还为我备了一条农船,我将船划到桥洞,紧靠桥墩,发现墩柱上有水泥刷过的痕迹,便用铁锤轻轻敲击,随着砂浆纷纷剥落,揭开了尘封30年的“宝藏”,这是两副完整的楹联!我恍然大悟,原来,桥上刻着的一个个文字被老人巧妙地隐藏起来,免遭不测。细观楹联,正楷阳刻,端庄秀丽。东联曰:“九峰秀列飞虹畔,三泖澜回古渡头。”西联曰:“雁齿凌波宏利济,龙舸泛月永安澜。”纵观全国众多古桥楹联,大都无人落款,而此桥楹联下方清清楚楚刻有“乾隆丁酉一春月上浣,知青浦县事黄潼鲤题”字样,实属稀罕,为九峰桥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些年来,小江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九峰桥依然默默守望在港上。自从地铁17号线在九峰桥旁穿过,打破了小村的幽静,不绝的游人慕名而来,赏桥观景,聆听九峰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