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政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网络资料图

  相关政策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进一步全面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以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反哺乡村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打通双向转化渠道,实现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生态产品的内涵属性

  乡村生态产品来源于乡村的生态资源,乡村生态资源是对乡村地域范围内各种天然形成或人类后期加工改造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包括生产、生活、资源环境,具有以土地为中心、自然作用力明显、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复杂等显著特征。

  我们对乡村生态产品的初步定义是:乡村“所在”或“所有”的生态资源,通过其自身生产生态生产及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以可持续方式保障乡村地区生态调节能力、维护乡村地区总体生态安全、提供乡村地区良好人居生存环境的实体要素以及附加服务的总和。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乡村地区“生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资金再分配”的过程。在这四“资”转换过程中,乡村生态产品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表现出的具体形态都可以纳入概念和范畴。

  什么是乡村生态产品?从具体的表现来看,乡村生态资源是生态产品最原始、最本源的东西,广泛分布于乡村的各个角落,包括地上和地下,因此具有空间属性,同时生态资源又是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

  生态资源如何转换为生态资产?资源通过权益界定(确权)转变为资产。乡村的生态资源通过权益的界定转化为乡村的生态资产。生态资产是乡村生态产品的中间形态,确权之后就有了产权属性。产权属性能够保障乡村生态资源的所有者的权益,同时促进对乡村生态资源的高效管理和维护。

  乡村生态资产经过开发赋能,转换为乡村生态资本。这个资本既可以是实物形态的物品,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服务,还可以是数字形态的权益,最能反映生态产品本质上是要素与服务的概念内涵,可以认为是乡村生态产品的高级形态。乡村生态资本具有功能属性,可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具有增值属性,能够产生新的价值。

  乡村生态产品转化以乡村生态资源为起点,在内外力作用下接续转化,完成“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资金化以及生态资金再分配”的过程,最终以可分配的生态资金的形式,投入到乡村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的过程当中,实现过程闭环。

  这个过程连续递进、环环相扣、周而复始,但是在具体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案例过程当中、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并非缺一不可,某些环节可能被跳跃而直接进入后续环节,这与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和完成度有关。从生态资产环节直接到生态资金环节具体案例,比如农家乐通过直接收入,即可获得生态资金。但如果对村庄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整体的村庄环境,就不仅仅是农家乐的概念,可能变成一个高级民宿的概念。经历了生态资产的开发赋能过程之后,呈现出来的价值或者增值属性就会更大。

  乡村生态产品的分类

  主要可以从四个角度考虑乡村生态产品的分类。

  一是基于公共物品角度的分类。公共物品理论一般采用四分法分类,乡村生态产品借鉴了公共物品“四分法”分类,基于公共属性分成了乡村公共性产品、乡村自然垄断产品、乡村公共池塘产品和乡村私有产品。

  二是基于空间属性角度的分类。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行政区划的属地性、资源类型的差异性以及功能载体的复合性等因素,根据生态资源的空间尺度的大小,大致可以分为大、较大、较小、小四个空间的尺度。往大里说,可以扩展到流域、区域,往小里说,一片小的乡村的聚落,甚至是一个植物的群落,都是乡村地区重要的生态产品的空间。

  三是基于产权属性角度的分类。我国宪法将自然资源产权(所有权)分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在自然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可以进一步将使用权进行出让、划拨、流转、切分等方式转移给市场主体或者村民主体,他们拥有使用权后,可以对这部分资产进行运营。

  四是基于功能属性角度的分类。功能属性是生态资本的基本属性,结合乡村地区生态产品的实际功能类型,提出乡村生态产品的功能四分法分类:首先是乡村生态农产品,如乡村地区的绿色食品、中药材、茶叶,都可以认为是乡村地区的生态的农产品;其次是乡村自然资源产品,比如通过森林资源,加工形成木料,草原培育的草料;再次是乡村文化服务产品,如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演化出来的一些乡愁、乡情、体验和乡村的生活方式;最后是乡村调节类的服务产品,指维系乡村地区可持续的系统性产品,如清洁水源、安全土壤、舒适环境等。

  生态产品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乡村地区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优势,以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赋能乡村振兴,以生态价值转换释放乡村振兴新潜能,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逐步探索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生态产品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面临着“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同时还要应对相较于传统产品更为复杂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防控。对此,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通瓶颈制约,深入推进实践探索。

  比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多方参与的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科学核定生态产品类型,明确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量化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建立起权责分明的生态产品保护、利用与交易政策保障体系。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的多元化实现途径。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年产值约1万亿元,惠及数千万林农;《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出台,构建新型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已成功设立110余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村落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江西抚州“赣抚农品”、福建南平“武夷山水”等地域特色品牌,有效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牌溢价。

  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注入金融动力。总结福建、浙江等地“林权抵押按揭贷”等经验做法,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形成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新路径。探索森林碳汇、竹林碳汇、湿地碳汇等实现跨区域交易的路径,加快开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扩大增值收益空间;完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村民共富创收。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驱动绿色引擎。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为此,加快绿色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尤其要促进数字要素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非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加速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精细化“生态+”产业模式,发展全生态产业链。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低碳、节能、清洁技术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强有力的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等新业态,对乡村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区、民宿康养区等进行设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监管和政策引导,强化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综合防控。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创造“生态宜居”新面貌。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注重对乡村地区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明晰生态资产的产权归属,加强地区生态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纠纷处理等机制,探索发展乡村社区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机制构建,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全方位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同时,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绿色经济建设的主体、绿色成果的受益者。

  (来源:光明网、澎湃新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着力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东方城乡报政策06着力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