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

  作者简介

  崔明浩

  辽宁省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核心提示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持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亟待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为此,应努力厚植农业科技人才的家国情怀,不断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积极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体系,激励更多农业科技人才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厚植农业科技人才的家国情怀

  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呼唤更多农业科技人才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复兴伟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从实践来看,农业科技人才想脱颖而出,需要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此,可鼓励更多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勇于承担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职责使命,找准研究方向重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自觉践行并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始终把公益属性放在首位,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事业,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人才要瞄准关键生产要素,突破重点核心技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凝心聚力服务“三农”大局上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在保障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创新驱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重要任务中,着力找准农业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特别是在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全力以赴助力稳产保供,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需要更多农业科技人才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在守正创新中因地制宜地将着力点放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上。

  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要坚持大食物观,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聚合技术创新力量,通过种业创新带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饭碗子、菜篮子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与此同时,发挥自身所长,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科技进步,更好推广新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助力更多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破除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地扎根田间地头,了解更多农民的生产诉求,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比如,探索打破部门分割和区域限制,强化产学研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更好发挥科研机构作用,优化科研组织方式,提高创新效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还可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乡村帮促”,通过农业科技惠民实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体系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有赖于创新育才用才良方,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体系,将各类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强大动力。

  构建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比如,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涉农高校可持续深化新农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成果,强化专业与农业产业的紧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与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的契合度。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领域并重,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贯通,完善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和输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相结合,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理念贯穿于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通过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持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比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的传统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及贡献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充分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示范基地;搭建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理念和技术,形成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营造农业科技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当前,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正在广袤乡村埋头苦干、奋勇前行,当务之急是多措并举,使其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积极作为,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主动投身农业科技研究,成为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摘编自“光明网”)

  延伸

  让更多“新农人”提升乡村振兴“活力值”

  □吴学安

  植保无人机驾驶员、民宿管家、乡村规划师等新职业承载着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从事这些职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改变了乡村的发展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乡村振兴相关新职业的兴起,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会有更多相关新职业、新业态涌现,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新农人”群体开始涌现。所谓“新农人”是指那些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有知识、有抱负,愿意扎根乡村、潜心农业,在广袤的乡野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活水”。

  从全国范围看,“新农人”探索出多样化的农村发展新空间比比皆是,产业融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为我国乡村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景。这些“新农人”带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但要让每一个“新农人”变“兴农人”,必然要经历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磨合,才能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军人。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引育留用机制,在社会保障、职业晋升等方面多做探索,以提升农村新职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指导,让更多人掌握新的技能,以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让从事农村新职业的人才更加专业、更加具有创造力。

  乡村广阔天地,新职业大有可为。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匹配现实的发展需求,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措施不断推动乡村新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乡村作为一片具有潜力的蓝海,蕴藏着新的机遇,用农村新职业人才活水浇灌乡村沃土,必将助力“新农人”扎根乡野、服务乡村,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来源:《中国商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05培养更多懂科技有担当的“新农人”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