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近年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等,均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为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制度、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必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的新路径。
以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优势”做文章,融合场景更加丰富
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和总结适合本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比如,通过产业链条上下延伸,催生出农村电商、中央厨房、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农业价值链不断提升,“土特产”文章不断做强,创响“潜江小龙虾”“阳山水蜜桃”“洛川苹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通过农业功能的横向拓展,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交叉融合,催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体验农业等业态模式;通过新技术的渗透赋能,促进农业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植物工厂、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和新型业态。
聚焦“培育”添动能,融合主体不断壮大
各地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加快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转变,逐步构建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融合格局。
聚焦“示范”强带动,融合载体渐成气候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乡村产业平台载体建设为抓手,通过示范带动农村产业全链条延伸、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村产业要素集聚,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截至2023年底,已创建认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00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农业产业强镇1509个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以点带面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相关省份参照国家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建设有关要求,积极推动省级及以下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创建,推动进一步强化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的有机衔接和交叉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惠农”重联结,融合收益普惠农民
各地以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一体化经营组织联盟,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模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2023年,平均每个示范园吸纳就业2.9万人,示范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8元,较上年增长12.2%,比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4.6个百分点。
聚焦“创新”促升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各地将效益和竞争力作为检验农村产业融合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各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59: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49万亿元,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日益壮大。
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的新路径
以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必须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增值增效空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创新拓展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方法路径,融通产加销、融汇农文旅、融入全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一是着力培强龙头带融合。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融合共生,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雁阵格局”。二是着力做优载体促融合。以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为契机,壮大蔬菜、畜禽、花卉、农机等产业链,打造乡村振兴片区,提高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水平。三是着力丰富业态拓融合。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研学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特色农品单品提升攻坚,提高优质农品价值。四是着力扩大开放助融合。依托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链接海外市场、引聚全球资源,推动设施农业、特色农品更大力度“走出去”。
以城乡融合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我国城乡最直观的差距体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必须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村成为幸福宜居的美丽家园。创新拓展城乡融合的内涵和外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繁荣。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聚焦“有没有”“好不好”两个方面,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效,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充电桩、寄递配送等设施,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域提升“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建设质效,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三是加快生态治理向农村拓展。发挥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带动作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治理融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成效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巩固好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拓展实现治理融合的机制办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一是聚力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深化村级党组织星级创评和“跨村联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二是聚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三是聚力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扩大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以科技融合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前,农业科技水平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拓展科创要素融合的重点关键,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突破种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平台,攻关蔬菜、水产、粮食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加力突破一批高端良种。二是锻强智慧农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企业培强做大、产业生态优化等行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三是强化数字赋能。以建设智慧农业试验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加快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新高地。
以改革融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农村改革的纵深推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改革,创新拓展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一是盘活沉睡资源。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多途径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二是投入真金白银。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汇聚各类人才。持续抓好人才队伍引进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导科技、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四是拓宽共富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建乡村经营公司,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以服务融合引领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小农户生产现代化难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拓展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以服务现代化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一是大力培育服务主体。引进培育农业服务龙头企业、生产服务型合作社等,建立区域性综合服务园区,推动社会化服务主体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二是全面拓宽服务领域。搭建多层次多类型服务网络,推动服务范围从农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提升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和支撑作用。三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党建统领、四社共建”,推广“服务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来源:《经济日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