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闵行区积极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开展“完善一批制度、启动一批项目、解决一批历史问题、撤制一批村组”暨“四个一批”提质增效行动。至2023年底,全区集体总资产1356.78亿元、总收入107.31亿元,集体物业1120万平方米;9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收益8.14亿元,受益成员21.45万人。
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如何擦亮这块“国字”招牌,闵行区探索了“集体+”三条路径,创新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集体+”路径
突破集体经济单打独斗局面
近年来,闵行区引导集体与国有、集体、社会资本之间深度合作,实现多重优势叠加。
“国有+集体”路径,实现联动发展。为了突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国企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虹桥镇原虹六村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开展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村集体投资9.83亿元改造园区7栋研发办公楼,漕河泾开发区下属公司负责招商。预计年租金约7800万元,年产税每平方米1500元以上。
“集体+集体”路径,推动抱团发展。深挖一批存量资产的改造提升,通过“村村、镇村”联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七宝镇9家村级实业公司共同投资开发明谷科技园,去年集体收益7163万元,税收2.47亿元。华漕镇采取“镇+村”共同开发闵北大厦、旭华广场等集体物业,收益按股分配,去年对村投资分配达5502万元。
“民营+集体”路径,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闵行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实践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科学分配,实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虹桥镇新桥村,以提供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形式,与香港利丰集团开展合作。香港利丰集团对原厂房进行改扩建,建成商务楼宇8万多平方米,满30年后无偿给村集体,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且租金每3年递增5%。
创新“四种”模式
破解集体经济发展局限
闵行区在推进四轮全国改革试验区任务中,创新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获得农业农村部等肯定。
联合经营,攻克“有地没钱”难题。通过探索联合经营,破解了“有地没钱”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如颛桥镇黄二村,拥有集体建设用地121亩和存量厂房近4万平方米,但产业类型低端,租金、税收水平低,环保、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该村通过与区资产公司、镇集体公司、龙湖集团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对园区开展改造提升。去年黄二村租金收入1500万元,较改造前翻了一番,园区纳税4700万元。
飞地抱团,突破“没地有钱”瓶颈。为突破“资金充裕而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有些村采取跨区域购买物业的方式,促进资金效益最大化。如马桥镇的旗忠村和民主村,双方合作成立项目公司投资购置上海富力环球中心6号楼,通过自用与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成本价回购,摆脱“没地没钱”困境。积极探索,努力在没钱又没地的困境中闯出一条“生财”之路。如华漕镇由镇级公司统筹、村级组织全部参与(16家村级组织占股91.5%、镇公司占股8.5%),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在开发成本价以内回购中骏项目物业近2万平方米,预计年租金收入1700万元。
代建代管,走出“有地有钱无项目”发展局限。为破解集体仅获得土地出让一次性收益的局限,我们积极探索代建代管的方式,走出发展局限。如颛桥镇中沟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星河湾集团合作,签订建设公共租赁房近1.5万平方米的代建代管协议。星河湾集团出资建造,房屋产权证登记在村集体名下。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500万元且每5年递增5%。
为让这块“国字”招牌历久弥新,闵行区正在积极申请新一轮全国改革试验区拓展任务,继续走好农村改革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