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语录
浦东新区既有繁荣繁华的现代都市,也有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两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坚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种好“责任田”,更要耕好“试验田”,要更好承担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责任。
改革开放是浦东最重要的基因,也是浦东发展的必由之路。浦东新区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围绕“引领区的现代农业,应当是现代农业的引领区”的发展设想,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区,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打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区样板。
□记者 刘晴晓
记者:改革开放是浦东新区的鲜明标识,《引领区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重任,围绕“更高水平”浦东“三农”发展有哪些考量?
苏锦山:浦东新区能够从一片阡陌农田变身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根本在于始终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决策,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需要。
当前,浦东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到2035年,浦东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引领区”建设的大背景,也为我们浦东新区的“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借力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区的功能及其溢出效应,立足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需要,浦东新区将以培育发展世界顶尖农业企业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枢纽港、未来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者、中国农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排头兵。
在推进“三农”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以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集聚各类要素,深入推进“三园”建设,彰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活力高地、生态环境宜居高地、乡风文明建设高地、乡村治理现代化高地和居民生活品质高地,使浦东新区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区、乡风文明治理样板区和农民生活的幸福带、近郊田园休闲的幸福乐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聚焦引领区建设,浦东新区如何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探索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苏锦山: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迎接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这波浪潮中,浦东新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持续聚焦现代都市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概括来讲,主要是做好七件事:
一是数字农业集成应用。去年,立足长三角,我们在全市率先发起成立27家会员单位的新区智慧农业产业联盟(现已发展到38家成员单位),用好背靠国际大都市的优势,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共建智慧农业产业生态。浦东新区不断加强无人农场、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质量追溯系统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集成应用,努力实现“三个服务”(即:服务农业生产者、服务全体消费者、服务农业管理者)。其中建立起了“1+1+8”涉农综合监管体系及农业业务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业领域“一网统管”。
二是科技农业集中布局。以现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一批农业设施和装备技术项目,为农业科技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和科技装备在浦东提供示范应用场景。目前,已立项资助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2项,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建成了13家农业类科普基地。
三是种源农业集群突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新区种业发展有传统、有基础、有市场、有品牌。围绕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创新链、组织链、价值链,依托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们按照区政府与市农业农村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种业振兴十大措施和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现代种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张江种谷”,确保浦东种业发展大有作为。通过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谋划和建设,浦东新区正在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度高、企业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率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现代种业科创和智能装备产业高地,探索更多引领性、首创性的改革。
四是绿色农业集约发展。截至2024年6月底,全区绿色认证生产主体共180家,产品认证数481个,认证产量25.1万吨,绿色认证率达37%。浦东新区的绿色认证工作入选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期成果案例。
五是品牌农业集结发力。突出强单品、出新品、塑名品、锻精品、献极品,探索了“大而优”区域公用品牌+“小而美”企业品牌的发展模式。立足瓜果优势产业,兼顾大米、蔬菜等规模产业,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企业品牌,已形成南汇水蜜桃等6个全区公用品牌,并涌现出一批有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树立起浦东新区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
六是设施农业集聚增能。一方面,规划引领、强化统筹,去年我区完成设施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和区政府报审,为全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市规划建设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总面积3.6万亩,其中,浦东新区4个,总面积约1.2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片区的数量和面积均占全市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增强投入,以财政性都市农业项目招引优质主体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2018年以来,已投入建设58个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约15.55亿元。
七是人才队伍集萃提升。深入贯彻浦东引领区人才发展要求,聚焦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我们会同区人社局、区财政局,于今年4月底率先出台浦东新区首个农业领域人才专项政策(即:《浦东新区关于促进现代农业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纳入浦东新区“1+1+N”人才政策体系,重点围绕集聚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壮大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加强现代农业人才教育培训等四方面出台具体举措。
当然,面向未来,浦东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我们将在高水平开放中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构建面向国际、辐射全国、开放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勇当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重点围绕创新引擎的各个环节统筹发力。
记者: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区。请问在这方面工作中,浦东新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何布局?
苏锦山: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浦东新区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开发开放之初,浦东新区就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发展方针。
科技创新对浦东新区现代农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指示精神,科学调配优势资源,近年来,浦东新区农业农村领域依托上海科技、人才、金融、交易市场等优势,高规格谋划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前瞻发展农业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心、两区+一带、多点”的总体发展空间布局。“一心、两区”,即孙桥农业科创中心和三灶园区、老港园区;“一带、多点”,即浦东新区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多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核心区”主打“科创策源+总部经济”,孙桥农业科创中心现为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创研发中心,“孙桥”是全国知名品牌,在全国农业领域有着良好声誉。
“三灶园区”位于宣桥镇东北部,园区内的清美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豆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老港园区”是种源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已建成孙桥种源农业老港示范基地、祥欣种猪基地等重要载体,拥有大地园艺、兰桂骐、祥欣畜禽、弘辉种业等花卉、蔬菜、种猪、作物种源领域优质企业。
记者: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在探索超大城市城区乡村振兴之路上,浦东新区率先提出了和美乡村“三百”行动,请问有哪些具体考虑?
苏锦山:浦东新区既有繁荣繁华的现代都市,也有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两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坚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2022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以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三个圈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发展为重心,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区新格局。总体目标,到2025年力争精品城区基本建成,现代城镇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形成百村示范。
浦东新区精准把握“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通过区属企业助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覆盖面,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和美乡村建设“三百”行动(即:百村示范、百村精品、百村美丽)。对村庄形态较为完整的保留保护村,在已经创建1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基础上,全覆盖实施“百村示范”行动,着重提升创建质量和示范效益。对部分村庄形态不完整的保留村和预计2030年后还将长期存在的开发边界外非保留村,根据市“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有关要求,全覆盖实施“百村精品”行动,着重通过片区化建设带动周边村整体提升。对开发边界内近期没有储备计划的非保留村域,全覆盖实施“百村美丽”行动,着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步加快城中村拔点、改造及撤制村队。
以“三百”行动为主要抓手,浦东新区将兼顾规划保留保护村和非保留保护村,全覆盖实施全域和美乡村建设。至2028年,浦东新区将基本形成“全域美丽·和美浦东”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记者: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当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请问浦东新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苏锦山: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产业振兴开辟广阔渠道,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同时,也要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引导农民依靠劳动致富,让村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
在发展路径上,我们重点借鉴了宣桥镇腰路村与清美集团合作、书院镇外灶村“科创田园”项目等以往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2022年,在浦东新区区委主要领导的亲自推动下,出台了《区属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行动方案》。立足“城市所需、农村所能、区域特点”,坚持“主题为重、产业为核、增收为要、持续为基”的原则,浦东新区在上海市率先全面推动区属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区属企业在各方面优势,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区属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为解决浦东乡村地区资金、人才、项目等不足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依托区属企业在思路、资源、渠道、品牌、管理等方面优势,通过镇企点上结对和面上结对形式,赋能示范村建设。其中,各镇村挖掘特色产业,高起点谋划示范村建设,通过镇企产供销联动助力在地农产品增收,促进在地农产品产供销对接;通过城乡产住联动打造田园人才公寓,积极匹配人才居住需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民宅;通过乡村民宿等产业导入形成持续造血机制,为乡村发展导入产业活力;通过资源导入和产业培育,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使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获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