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芳
小玲36岁生日那天,家人给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唯一不同的是插了两支代表不同年龄的数字蜡烛,另一支“6”代表着她的重生。在生日歌的祝福中,小玲许了愿一口气吹灭了蜡烛,开始和家人分享蛋糕……我看到朋友圈的这段视频后思绪一下子回到了6年前,我和小玲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那天我和小玲的父母还有社区民警早早地来到戒毒所的门口,静等小玲的回归。她走出那扇大铁门时还穿着戒毒所的衣服,她母亲看到女儿,严肃地让她跨过火盆,还带她到车里换了新的外套,说一会儿先不回家,先去浴室洗澡,她老公在家准备好了饭菜等她回家。两年没和家人在一起,应该是有很多话要交流,我让小玲先回去和家人团聚,等过两天再到办公室找我,她说以后会经常联络的。就这样我们没有交流多少就各自回去了。
过了两天小玲准时到我办公室找我,我向她介绍我们机构的理念和帮教措施,引导她签订了帮教协议,和她探讨了要做的事情和以后该怎么做。还给她解读了社区康复协议的内容和执行方法,她都能及时理解并表示愿意执行。她告诉我,这次回来她原本以为丈夫会和她离婚,但没想到丈夫做了一桌子她喜欢的菜等着她回家,还鼓励她这次一定要坚定决心不动摇,坚决把毒给戒了。孩子越来越大了,为了孩子,为了对她不离不弃的丈夫,她这次一定要把毒戒了,给孩子和丈夫一个完整的家。以前是因为不懂事误入歧途,后来是不能摆脱毒瘾的摆布,接下来她无论如何都要戒了。她说强戒的两年时间里,她失去很多,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不能陪伴家人,不能给家里增收反而增加了家人的负担,她非常自责。这次回家后,她要好好找工作,努力赚钱来弥补自己给家人带来的不幸。社工对她的规划表示了肯定,并愿意协助她达成愿望。分开后社工通过职介部门和网络平台协助她收集就业信息,也鼓励她自己去职介看看,抽空去学习职业技能,这样能增加就业机会。
她很快就找到了工作,虽然待遇低了一点,但用工比较正规,交四金一险,每年还能加薪,单位还提供岗前培训,这下可把小玲高兴坏了。为了能让她安心工作,我都是选择在她休息时开展工作,她感觉我比较贴心,为她着想,就跟好朋友似的。
戒毒康复者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非常渴望被身边的人认可,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对她们都是一种莫大的奖励。小玲也不例外,每周我都会通过微信交流表扬她,肯定她,激励她好好工作,好好跟家人相处,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时间久了,她遇到问题会主动联系我商量该怎么处理,我会和她分析,最后让她自己决定怎么解决。她儿子因为和她共处的时间少,对妈妈比较陌生,不愿意亲近,这个让小玲有点苦恼。她越是想亲近孩子,孩子越是躲着她。我就给她出了个主意,尽量多制造点孩子只能求助她一个人的机会,让他感受与妈妈独处的氛围。这个主意见效很快,了却了她的一块心病。
工作一年后,小玲遇到了危机,原本属于她的升职机会突然被同事代替了,她非常愤恨,情绪一度比较激动。她找到我时气愤到想要辞职。我问她找到新工作了吗?没有找到新工作的话先忍一忍,或许单位有别的安排呢?不要被眼前的现实迷惑了方向。她说单位对她的待遇不公平。我说单位很信任你,任何人的工作中都可能遇到意外的人事变动,如果连这点小困境都克服不了以后怎么为家里创收呀?她后来默默地坚持着工作,过了两个月她告诉我被提拔了,原来是单位有扩产计划,她被提拔去带新人了,领导认为她好学、有耐心,适合带新人入职培训。后来我会经常关注她的朋友圈信息,很多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一切都回归到了静好状态。
小玲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为了鼓励她成长,家人每年都会安排给她双庆生,自然生日和重生生日,家人的用心让小玲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顺利地完成了三年社区康复。她用行动回馈家人对她的不离不弃,她把政府给她的补助让给比她困难的同伴,她还推荐同伴去单位工作,鼓励她们在单位好好干,自食其力,换种活法,活出全新的自己。在她的鼓励下,有两个同伴也成功戒断毒瘾,还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作者系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青浦工作站白鹤社工点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