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的中国农民画村,聚集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画画家,在中洪村长大的陈惠方也是其中之一。中洪村是金山农民画的起源地,出身于金山农民画世家的陈惠方和农民画一同成长,她见证了扎根于乡土的绘画艺术“枝繁叶茂”,也作为金山农民画的传承人,接过“接力棒”,推动农民画继续生长。
□见习记者 张孜怡
缘起童年的绘画路
走进陈惠方的工作室,首先看到画架上正待上色的作品和满屋的画作。每天早上,陈惠方来到画室,架好画架,一画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家后,她还会构思、创作一些新作品。“大多数时间都给了画画。”穿着一袭棉麻旗袍的陈惠方,笑起来温婉亲切,而当谈起农民画时,眼中总有闪亮的光芒。
对陈惠方来说,画画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她的父亲陈富林是金山农民画的开创者,上世纪50年代末,陈富林将灶壁画搬到纸上,而后逐渐演变成了金山农民画。“小时候,在家里随手就能拿到画笔,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了画画。”被艺术包围的童年里,陈惠方拿着笔,在一次次临摹和涂鸦中与金山农民画结下最初的缘分。
农民画从爱好变成职业的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当时刚毕业2年的陈惠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依旧没有放下画笔,“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单位宿舍我就爱画画。”很快,“我更喜欢画画”的念头在她心中盘旋,然而90年代,知道金山农民画的人不多,“以画为生”的生活不会轻松。
“当时,我父亲在上海展览中心有一个农民画专柜,我的画也在那里售卖。”自己的画被售出给了她底气,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开始了职业画家之路。三十多年来,她全身心投入农民画创作,共创作作品400多幅,其中20多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级画展中获奖。
2003年,随着枫泾古镇旅游等文旅项目开发,农民画文化交流有了新窗口,金山农民画的知名度不断上升。2006年,为了丰富古镇旅游,中国农民画村在中洪村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农民画集中展示交流的平台,至今已有6家金山农民画工作室入驻画村,还有来自吉林东丰县、陕西户县等地的农民画家汇聚在此。“现在,来画村参观农民画的游客很多,也有专门来体验学习的。”陈惠方说。
画出时代,探索创新
谈及作品,陈惠方介绍的第一幅画是与父亲合作完成的《安居乐业图》,这是一幅26米长的金山农民画长卷,画中描绘了五六十年代金山当地的生活风貌,既有养蚕、织布、修船、烧瓦等传统工艺,也有打莲湘、串马灯等当地风俗。
“画中许多传统工艺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父亲希望用农民画将它们保存下来。”陈惠方说,从灶壁画到纸上,金山农民画以风土人情为题材,生动地展现江南水乡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景,通过一张张画作,穿越回当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变化,金山农民画的创作同样与时俱进。“实际上,画农民画就像写日记,将生活中美好的画面定格下来。”陈惠方说,不同的创作者,通过农民画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她的作品里有《千年古镇喜事多》记录一场盛大的江南水乡婚礼,有《江南小村》再现小时候的家乡,还有《申城夜色》呈现出新时代黄浦江边的高楼大厦。
不仅是题材范围的扩大,在绘画形式上,陈惠方也有新的探索和尝试。2020年,她创作的系列农民画作品《二十四节气图》被东方卫视、上海发布以诗配动画形式推出,静态的画作经过专业后期制作,画面“活”了起来,生动地展现出不同节气中的人们生产、生活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同年,她作为农民画家参与枫泾农产品宣传,所创作的11幅农民画串联成了一部动画作品,向市民介绍有机大米从播种、施肥到采收的全过程。
此外,一系列农民画衍生品的开发让非遗更新颖、更实用,走进大众生活。2014年起,陈惠方持续与“金山生活”平台合作,推出了富有农民画元素的拼图、笔记本、钥匙扣、丝巾等文创产品。“前两天,来画村游玩的一位四川游客将农民画冰箱贴当作伴手礼送人,她的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又联系我网购了一些。”陈惠方说,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家中挂画的习惯,而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让喜欢农民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走出去,传下去
2007年,“金山农民画”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金山区一张文化名片。身为传承人,陈惠方有自己的志向。“我想让金山农民画走出去、走得更远。”陈惠方一直致力于农民画的传播,先后赴英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受邀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举办个人画展。
最近,她的工作室迎来了一位来自日本的游客,专程来买她的绘本。2008年,一名日本作家来到农民画村,被色彩绚丽的农民画吸引,邀请陈惠方为其小说《缘分》绘制插画。明亮的色彩、生动的形象,让画面充满童趣,作品出版后在中日两国都广受欢迎。
“没想到十多年后,还会有人看到这本绘本。”她高兴地说,绘本的形式让文化跨越语言、时间的局限,走到了更多人面前。今年,她还和国内一位作者合作,为其小说《金色童年》做插图,用农民画描绘出八九十年代记忆中的乡村童年,作品将在英国等多个国家出版,并参与海外书展。
缤纷的色彩夺人眼球,构图夸张不讲究透视,在金山农民画里,河水可以是红色的、树叶可以是蓝色的,这项颇具民俗气息的非遗文化是自由而大胆的。“因为农民画的名字,许多人看来农民画是‘土’的,但其实农民画只是一种绘画形式。”除了是职业画家,陈惠方还是老师,带领更多人走进金山农民画的广阔世界。
2008年起,陈惠方持续14年为中洪村青少年暑期农民画培训进行义务辅导,并受邀在上海奉贤区实验中学及上海宽喜金山农民画课堂任教,2020年,她被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认定为注册高级美术教师。如今,她的学生中既有孩子也有老人,还有一些国际学生。传人难寻一直是非遗文化的一大困境,但在陈惠方家,父亲、祖母、母亲、姐姐、姐夫、外甥、丈夫、儿子都会作画,是四代金山农民画世家,但仅靠一家的代代相传是不够的,陈惠方希望能通过她的努力吸收更多新鲜血液,能让金山农民画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