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灏
沪郊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95后”的农机手何灏在田间穿梭的身影虽略显稚嫩,却为乡村注入了勃勃生机。伴随着上海无人农场的建设推进,加上不断钻研和实践的积累,他已成长为上海无人农场的生力军和智能农机的践行者。
□记者 陈祈
前不久,在青浦区召开的上海市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现场推进会上,现场嘉宾一同观摩了无人驾驶插秧机、穴直播机和植保无人机的演示作业。来自松江的年轻农机手何灏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不一会,一行行翠绿的秧苗便整齐地立在田间。
近年来,沪郊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而这位“95后”新农人伴随着上海无人农场的建设推进,不断钻研和实践,已成长为上海无人农场的生力军和智能农机的践行者之一。
不是在田间就是在车间
日前,记者来到上海宏烨农机专业合作社,室外空地和仓库内整齐地停放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农机。走进维修车间,只见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调试、修理着农机,尽管是初夏时节,但他们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湿,何灏也是其中之一。
何灏是合作社理事长何文彬的侄子,小时候,他就总是看叔叔摆弄、研究、维修各类农业机械,“以前暑假经常在我叔叔家住,我和堂弟就总喜欢拿他工具箱里的螺丝刀、扳手、老虎钳玩。”小何灏那时,就对农业和机械产生了兴趣。
2013年,松江区率先探索农机4S店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宏烨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国内首家为农机提供专业化维修服务的合作社,服务周边乃至整个松江的家庭农场和大小农户。不断地发展壮大,也让合作社对人才的渴望愈加强烈,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也始终存在。倍感困扰的何文彬想起了自己的侄子何灏。
大学学习数控专业的何灏,彼时正在一家生产各类喷头的制造业企业上班。“叔叔觉得我能吃苦,一直很希望我到他那里工作。”于是,2020年5月,本就对农机行业感兴趣的何灏,在叔叔的“招募”下,来到了合作社。
从最基础的做起,2020年,合作社推出农机延保服务,何灏便跟着合作社的农机修理工技师们学着如何为拖拉机、插秧机做一些更换机油、轴承、离合器片等基础的保养维修工作。“几年下来,我掌握了不少技术,看着一台台机器在我的手里恢复了功能,蛮有成就感的。”
今年,合作社机插秧服务面积达3500亩,从5月开始,上海的气温逐渐上升,这也是合作社最忙的时候。为此,何灏经常需要到田间地头为农户修理农机,“最忙的时候一天有20多单,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8点,几乎一刻不停,饿了就在田埂上吃个客饭。”农户一旦打来电话,就需要马上赶往现场,为了不误农时,现场不能修的机器也会尽快拖到车间进行维修,“做农机就是这样,反正不是在田间就是在车间。”
如今,何灏不仅熟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拥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他还能更及时地发现农机故障,判断并采取各类解决办法,但他还是谦逊地表示,自己也不过是刚入门,“合作社里,哪怕是从业十几二十年的‘老法师’,也还持续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毕竟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我们农机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满足最新的各类需求。”
与无人农机共成长
2020年,恰逢宏烨合作社在市、区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到无人农机这一领域,何文彬便将这项工作交给了何灏负责,“叔叔一方面觉得我是年轻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会更快,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的鼓励。”
不过毕竟是新兴事物,何灏也经历了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我那时不知道还有无人插秧机这种东西,感到陌生又新奇。”2020年的“三夏”现场会上,何灏开始跟着无人农机厂家学习如何使用无人插秧机,聪明的他很快便学会无人农机的操控,“无人农机没那么复杂,年轻人喜欢玩手机,很快就能上手。”
只是上手还远远不够,从那时开始,何灏在无人农机领域持续学习、钻研,在不断的实践中,他对无人农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一代无人农机软硬件配套不够完善,速度也较慢,因此在作业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情况。”何灏以无人插秧机的打点为例,无人插秧机在折返和收尾的时候,会留出一些空白无法插满秧苗,如果要完全覆盖,需要重复之前的路径,浪费时间。于是何灏在试验后,选择在打点前规划好线路,在空白处提前插好秧苗,这样一来,就能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反馈给无人农机厂商。“比如上海夏天高温,手机操作无人机可能会遇到死机问题,这也是厂家不容易想到的点。”何灏建议还是需要有人在机器上以防万一。
“机器下到田里作业,开起来我就知道有哪些问题了,就能帮着他们一起改程序。”现在,何灏不仅能为无人农机进行简单编程,还能够帮助厂家的软件工程师改进算法,让无人农机能够更适应本地需求。
“我要做全能的农机人才”
叔叔何文彬从维修农机做起,将合作社经营到如今的规模,这让何灏深感敬佩,“他也一直和我说,新农人各方面都要了解,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这个原本性格内向的理工男,在工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不断反馈,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也希望各个方面都学习一下,全方位熟悉工作,做一个全能的农机人才。”
现在,何灏不仅懂技术、肯钻研,也更加自信、健谈。他要负责协调合作社每天的人员安排、维修进度、项目实施、农机手培训等,缺人手时,他也是二话不说,直接顶上。
此外,何灏还承担起了无人农机的管理工作,要和厂家进行协商沟通。合作社现在拥有三台无人拖拉机、三台无人插秧机和若干植保无人机,无人收割机的购置和使用也已提上日程。周边农户需求旺盛、人手短缺,因此,接下来无论是新机器的购买、使用还是现有机器的升级、改造,都需要何灏负责。
“合作社考虑将来直接为农户提供无人农机服务,由我们提供农机并操作。”无人农机在何灏看来是大势所趋,“其实无人农机的操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简单学习就能学会,比如我现在就已经教会合作社另一位师傅,他已经60多岁了,也可以自己操作。”
在何灏看来,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势头不可逆,未来无人农机是重要的解决方法,只是还需要在精准化、智能化等方面继续进步,“比如无人插秧机能自动适应田块,可以自己拐弯;又比如无人农机可以作业结束后自己回到仓库……”谈起农机产业的未来,何灏畅想无限。“其实现在专业的农机人才工资不输普通白领,工作环境也在逐渐变好,未来大有可为,我也希望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智能农机的行业之中,为我们上海的农机产业注入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