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阡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浩:实验室里养虫子

  □记者 曹佳慧

  张浩的科研工作有些不同,养虫子是他的工作日常。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里,他所在的害虫生态防控团队,以天敌昆虫为研究对象,以虫治虫,探索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2年,在上海市科技兴农技术培育项目的支持下,他开启了《上海地区稻螟赤眼蜂人工繁育和田间释放关键技术》的课题研究。

  在成片的稻田里,不仔细寻觅,几乎很难看到赤眼蜂的影子。但就是这个还没蚂蚁大的小虫子,能降服稻田间作乱的害虫,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张浩介绍说,稻螟赤眼蜂可以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虫卵中寄生,相当于将害虫扼杀在摇篮里,以此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

  每年夏季,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高发期。在赤眼蜂放入田间“治虫”之前,要先“养虫”。

  养虫子是个精细活。由于在实验室里饲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相对更麻烦一些,张浩选用常见的米蛾作为替代宿主。在他的实验室里,放置着一些长方形盒子,里面装着麦麸等饲料,透过一层隔离网,可以看到许多米蛾成虫已经孵化完毕,饲料里还藏着数不清的幼虫。孵出一定数量的米蛾后,它们将被转移到一个笼子里交配、产卵。一段时间后,再小心地收集米蛾卵,去除杂质,用紫外线杀胚后将它们黏在一张张小纸片上。

  白色的米蛾卵细小如微尘,收集时张洁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赤眼蜂寄生后,卵就会由白转黑。布满黑点的小纸片会被塞进直径两厘米的小球里,直接洒向田间。每颗小球里,存活着大约3000到4000个赤眼蜂的寄生卵。投放在田间几天后,就能孵出赤眼蜂成虫,为后代开启下一轮的寄生。

  “虽然赤眼蜂的繁育需要全年进行,但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高发期来临之前,往往将扩繁工作控制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以达到保种的目的。到了七八月份就要增加繁育量,结合前期的监测工作,为最后的投放做准备。”对于课题的进程和安排,张浩了然于心,这个来自山东的高大汉子,对这些精细活也早已是熟能生巧。

  实际上,在我国不少地区,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病虫害的应用已经实现产业化,在蔬菜和水稻生产中都得到了应用。张浩曾前往多地考察,发现天敌产业已在不少地区形成一定规模。有的生产流程实现了部分机械化,有的在田间投放时用无人机替代了人工,政策补贴的及时跟进也使得应用面积也十分可观,他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和空间。

  去年,他已经在上海谷满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天敌试验,从结果来看,赤眼蜂在田间的防虫害表现不俗。不打农药就能减少病虫害,绿色、有效的天敌防治措施也成功“圈粉”了合作社负责人。

  通过连续几年的投放,赤眼蜂会在田间逐渐建立起生态种群。但要进一步推广应用,还要付出更多努力。在研究小虫子发挥大作用的同时,张浩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理论走向应用。他希望,这个课题能够助力上海地区天敌防治害虫产业化的发展,让更多种植户想用,也用得起这项绿色防控技术,让粮食生产更安全,真正实现科技兴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区域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尽情浇灌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花
张浩:实验室里养虫子
东方城乡报阡陌05张浩:实验室里养虫子 2023-03-31 2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