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旭
2014年,硕士毕业后的王晓旭入职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养殖企业两个月的蹲点实习,所见、所闻、所感为她的职业生涯打开了视野,随着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农场动物转移至城市伴侣动物,王晓旭通过相关项目的实施,开启了全新的守护之旅。
□记者 曹佳慧
王晓旭许久没有这样感受春天了。就职于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疾病诊断中心细菌检测室的她,作为一名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不论四季更替,总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检验、分析各种样本。
今年,她有时间从实验室来到基层,奔波于多家宠物医院之间。“之前因为疫情的关系,项目进展有些滞后了,现在必须抓紧时间赶进度。”驱车前往宠物医院的路途中,王晓旭一边还在盘算着项目进度。
她口中的项目,就是去年申报的上海市科技兴农技术培育项目——《汽化智能消毒设备在宠物诊疗和免疫场所中的创新应用》。该项目利用过氧化氢汽化消毒方式,对本市6家定点宠物诊疗机构开展环境安全调查及消毒效果评价,以期从人与宠物接触频繁的“关键环节”着手,减少动物病原的传播扩散,保护人和宠物的健康安全。
养猪场里
觉醒的职业荣光
作为一名在城市里长大的“85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晓旭对养殖的认知,仅限于小学自然课本中的“养蚕观察”和大学实习期间的养殖场“一日游”。
2014年,硕士毕业后的王晓旭入职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此时的她对养殖业和养殖场的实际情况也是一知半解。直到在养殖企业开展两个月的蹲点实习,所见、所闻、所感为她的职业生涯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刚来到猪场,王晓旭便随着兽医师对猪场异常死亡的病死猪进行检测。“兽医临床一剖检,便说估计是猪链球菌,可抗生素用下去后,病猪仍无好转,我们便将样本寄送回实验室开展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随后猪场兽医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调整了用药方案,有效控制住疫病,直接减少了猪场的经济损失。”之后,猪场里的技术员和兽医师们开始称呼她“小王老师”。
回忆起当时情景,王晓旭仍有些心潮澎湃,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刻,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也是从那时起,她与“猪链球菌”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基于猪场蹲点观察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她幸运地申请主持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课题——上海市市级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上海地区猪链球菌耐药基因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序列分析》。通过养殖场积累的病例经验及持续的样本供给,开展了包括血清分型研究、检测技术改进、耐药基因筛查等一系列的科研探索,课题成果还获得了2016年度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成果论坛二等奖。
守护城市
公共卫生安全
近年来养宠人数不断增加,人与宠物的安全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整方向,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农场动物转移至城市伴侣动物。王晓旭的研究方向也转向了细菌性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临床耐药菌的检测与治疗研究。没有养宠物的她,却一直在为市民们的宠物操心。
一年夏天,某家宠物医院的多只宠物猫在绝育手术后发生术后感染的症状。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王晓旭和同事们的注意。经检测,产生腹水的猫咪感染的都是同一种细菌。她意识到,要想在大都市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还需从源头着手,宠物诊疗场所的消毒工作必须严格把关。
于是,王晓旭便开启了这段新的旅程。她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摸清上海宠物诊疗机构和狂犬病认定免疫点等场所的致病微生物传播风险情况,并基于此种消毒方式,研制和推广一套绿色、高效、安全的智能化消毒设备,有效降低致病微生物传播风险、人畜交叉感染风险,防范重大动物疫病和重要人畜共患病,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尽管汽化消毒在实验室里演练了无数次,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还是遇到了很多意外。比如,经过几次汽化消毒后诊室里的门板发黄;有的医院安装了中央空调,为封闭式消毒增加了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她和消毒公司、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边想办法边推进,甚至拿起图纸,研究起了消毒设备的改造和各个宠物医院的装潢……
春天好像有一种魔力。一切事物都在春光里变得那么积极可爱。在王晓旭看来,今年的春天忙碌而充实,不断面对的新挑战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伴侣动物需求的增加,她的专业领域里也迎来了春天。即便遇到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但能看到科研成果在实际中推广应用,也算没有辜负为此付出的心血,没有辜负这个久违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