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转个弯 行走更稳当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我难忘的人生经历

  口述/历春  文字/石路

  人生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转行就像人走路一样转个弯而已,目的就是更好地行走,走向奋斗的新径,奔赴崭新的里程。虽然大多数人的骨子里总希望安稳、踏实,因为弯多坎多,谁知会咋样?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无缘无故跳出“舒适圈”呢?但是,事情的发展总不由你去主宰,面对才是正途。

  ●那是1999年的冬天,崇明岛上的西北风呼呼吹响,雪花、冰冻随之而来,广袤大地在沉寂中等待春的消息。外面刺骨的冷风,让我觉着阵阵寒意。我在屋内踱步抽着烟,静静地想着这次是否要转行的事情。

  这年,农场内部实行政企分设,成立4个居委会,所需干部要通过竞岗选聘上任。对于居委会这行当,说实话,我脑子中一点概念都没有,只知道城市街道里那些弄堂阿姨爷叔,臂上带个红袖章忙忙碌碌走门串户,做着一些卫生宣传、夜间摇铃、发个灭鼠药或通知开个会啥的婆婆妈妈琐事。有时,哪家有矛盾了,他们会闻讯主动上前做劝和调解工作,以保太平。这些活儿,我做合适吗?农场即将新成立的居委会究竟干啥事?我也吃不准,只能先在心里想象着,走一步看一步吧。

  当时,我在农场有线电视广播站任专题部主任。平时,主要工作就是下基层工厂、农业连队、学校医院、商业网店、职工俱乐部等地采访、拍摄,然后写稿编稿、做片子,以备每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用。这份差事挺适合我的。因为我喜欢,也有兴趣,再加上我早年也专门上过几个月新闻专业班学习,平时也自学了复旦大学出版的《新闻体裁与写作》《新闻采访学》等一些书籍。谁曾想,过去一直红红火火的电视广播站,因各种缘由自办节目将停播。这下,将面临失业的境地。上面也发话了,要么自主选择,要么待安排。我心里默默地在想:早晚得转行,不如现在借农场居委会招聘作一新的尝试。就这样,我报名了。

  我的想法也得到家人赞同。当天夜里,我就伏案提笔写起竞岗发言稿来了。可怎么写呢?开头便难住我了。我打开平时用的采访本,一页一页地翻着,想从中找到能让我开启思路的线索。突然,有一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的字眼映入我眼帘,这是我有次偶然看到一篇报道后觉得不错便随手记下的话。对了,做好居委干部就是要与居民群众心连心,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只要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没有什么工作做不好的。

  有了这个中心思想,竞岗发言稿就有了灵魂,文字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倾泻而出。夜幕下,繁星点点,我拿起刚写就的稿子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起来,并不时做些修改,尽量使文字通俗且更接地气些。几遍下来,我满意了,头伸出窗外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晶莹的星星看着我,似乎在跟我说“加油,你能行!”我望着数不清的星星点了点头,身上洒下星光,信心在闪烁。

  后来得知,那次竞岗,我的发言评委给打了高分。许是我的表态比较务实,又不乏力量;许是我真实地讲出了人们生活中需要的“柴米油盐”,道出了做好居委干部的点点滴滴。记得屠格涅夫说过:“要找出来我值多少,那是别人的事情,主要的是能够奉献出自己。”我暗自给自己打气、鼓励。

  ●竞聘后,我上任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还有两位转行的老同志一起与我搭班子,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年,我三十四岁。

  这是一个有着两千余户人家的社区。“好在居民不少是认识的,即使不熟悉,也毕竟是在一个农场。”我心想。

  早上去报到,居委会设在一家小区原熟食店,前面一间房是会议室,后间是办公室。走进去,里面光线稍暗,白天要开灯,几张旧桌椅,还有一只用了多年的木质资料橱、一部黑色电话机,便是全部家当。

  我瞧着一张办公桌上堆放着许多信件。“这是啥情况?”我问。一位先于此工作的阿姨朝我说:“邮局送来的,都是居民的信,还有包裹单呐。因为楼道没有信报箱,所以……”看着阿姨委屈而无奈的样子,我说:“这样,信这样堆着也不是个事儿,你提前回去吃午饭,待上班的职工中午回家,我们几个分头去送,能送出多少算多少。”几天这样中午、晚上打“时间差”,虽然我们辛苦些,但信基本上都送出去了,除非家里确实没人。

  “送信”这差事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在居委会呼吁和农场、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下,全部居民楼都装上了信报箱,这事便算了结。

  我所在居委会下辖8个小区,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造的多层住宅,当时并没有考虑“小区”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已婚职工(我们当时称之为“小家户”)集中居住就可以了,所以现在各新村除了一排排房子,周边没有围墙,属“敞开式”的,外人可从任何通道随意进出。居民反映,一段时间来,这里时有盗窃事情发生,希望管一管。“这咋办,此事不应该有派出所管吗?”我一时也束手无策。

  晚上,我躺在床上转辗反侧,睡不着,心里还想着居民们提的这个事。迷迷糊糊中,我仿佛听见货郎摇铃声,一阵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不绝于耳。第二天,我和居委会同志商议,发动退休党员、居民小组长和骨干参与,一起组建“新村值勤摇铃队”。大家说,这个点子不错。

  刚开始,每周一三五晚上,5人一组,踏着暮色,边喊便摇铃,提醒居民关好门窗,加强安全防范。后来,人数增加了,发展到每天巡逻,穿梭于各小区之间。我开玩笑地说:“不靠围墙靠人墙。”为此,我还写了篇通讯《新村又闻摇铃声》在《解放日报》“市郊大地”版上发表。

  ●担任居委干部不久,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因为农场居民人户分离较多,有的职工下岗外出找新工作,有的退休后去市区为成家儿女带“第三代”,普查员上门往往扑个空,所以进度很慢。我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有天,我猛然发现一个时常闭户人家,外面晾着衣物。“难不成家里有人?”我上门后果然验证了自己猜测。于是,我想出一招“全天候”方法——白天看(晾)衣裳,晚上瞧(屋)灯光,只要家里有人,随时随地上门登记。20多名从居民中精挑细选的普查员也格外配合,他们不计时间,不讲辛苦,身上挂个普查员证,手里拿个填写的长表,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我也和他们一样,串门走户,上这去那。这下,活儿总算“走”得快了。

  在居委会的日子里,说实话,我难有清闲,很少在办公室。一位长者对我说,这就对了,要经常下去兜兜转转、看看问问,遇见居民就和他们聊聊天,碰到长辈多关心他们身体和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又拉近与人的距离。“小巷总理”就是这么当的。我想也是,居委干部就是一份与居民群众打交道的差事,若脱离了他们,工作根本做不好,何谈取得什么成绩?

  一次,我来到二村,见一户人家在垦地种菜,周边还围起了竹篱笆。我忙上前制止,他却不听,还振振有词道:“与其黄土裸露,不如种菜呐。”我说:“居民公约规定,小区不能乱种植。”他仍旧不肯停手。“种自留地,又不是我一家。其他人不也有种的吗?”看着他一股倔强劲,我没和他理论下去。转而,我向清管站走去。没几日,绿化补种开始,一些种菜居民“见势不妙”便先后撤了。

  农场产业调整,不少职工下岗是件头疼事。常有人骂骂咧咧来到居委会要工作。我和同事,一面托人帮助介绍劳务输出,一面为他们办理社会救助进行“兜底”。我想,谁摊上失业下岗这等倒霉事,心情总郁闷,家庭也不太平。我理解他们。因此,每每碰到他们来此发牢骚,我就好好上前安抚。有时,会打电话给朋友“开后门”,腾一二个岗位,照顾一下兄弟。

  一段时间下来,我觉得居委会事务既婆婆妈妈、繁琐杂碎,又实实在在、如“柴米油盐”,“扔”不掉,还得做。我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每天书写着细小的平凡/每天留下密密麻麻的想象/窗前绿树是座不倦的哨岗/枝头鸟语吟诵着善解的诗行……和风伴我走进平常人家/春的倩影便在不知不觉中延长/每天面对相近邻里/每天孕育着灿烂的希望。

  ●说实在,小小居委工作也是一门大学问。在居委工作不久,上面通知我们参加全县社区管理干部上岗资质培训,这也是进入新千年后本市第一次在各区县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旨在加强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工作开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铁饭碗”早已打破,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已行不通了,原来的“单位人”渐已开始向“社会人”转变,由此,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为人所关注。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且年富力强的社区干部,充实到小区管理一线队伍中去。而过去“老太太”式的居委干部基本上已经退休,新一代里弄(居委)干部就此走上接班之路。

  我还清晰记得,那时考一个社区管理干部岗位资格证书,需要读4门课,包括《社区概论》《社区工作实务》等。我等一批“门外汉”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学习,都顺利地拿到了上岗证。那个年头,多一个证,就多一条就业门路,更何况要想长期工作下去,拿“证”是必须的,就像买了保险一样,总比外人安稳些、妥当些。

  这时,市电大传来好消息,说要适应新形势需要,计划开设一个“社区管理”专科班。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由于崇明报名人数太少,开班困难,我就被转入上海电大宝山分校就读。前后3年多时间,我每周需要几次往返崇明至宝山听课,边工作边学习。那时,还没有长江隧桥,离岛只有坐船一条路。每次去上海行知学院内宝山分校上课,天蒙蒙亮就得从家里出发,晚上黑漆漆孤身回家,星星作伴,江涛送迎。虽觉孤寂、辛苦,但我乐在其中。

  当后来我拿到上海电视大学毕业证书这一时刻,一切付出都感到值得。因为这也是上海第一批受过成人高等教育的社区工作者。这也为我之后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分管社区工作打下坚实基底,也为我之后有幸给一些市内外专业社区刊物著文写稿奠定理论基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边学习边实践中,对目前从事的居委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也为我工作增添了新方法,开辟了新路径,扩大了新境界。一段时间后,我渐渐悟出做好居委工作的门道,那就是理解、掌握其中3条诀窍:第一条就是加强社区党建,通过党建引领“三驾马车”(业委会、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推动小区治理,开创社区生动局面;第二条就是抓好队伍建设,这里面重点是党员队伍、楼组长队伍、社区达人(草根领袖)队伍,当然还包括志愿者队伍,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搭建多样化平台,让他们有效施展自己才能,为社区服务;第三条就是贯穿一条主线,即强化居民自治,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有事好商量,做事共谋划,让社区各种要素充分涌流,使社区诸多资源竞相迸发。

  我所在居委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居民活动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小区被激活了。第二年年底,上级来考核听取居民代表意见,并请他们为居委干部打分,我和其他2位同事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不少测评卷都打了满分。

  ●就这样,过了近两年。又是一个冬季,岛上的西北风、雪花、冰冻依旧,广袤大地一如既往地在沉寂中等待春的消息。

  突然有天,上级通知我到跨农场建立的社区管委会机关任职。我颇感意外。此时,我居委会办公条件亦好起来了,已搬入一套二室一厅(现在已是功能齐全的几百平方米办公面积),我也适应了这里工作。说心里话,真要走,还真有点不舍,与大家朝夕相处惯了,已然结下一段深厚感情。

  不少居民得悉后前来告别,拉着我的手,说了不少中肯、鼓励的话,我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体涌动,此刻亦早已忘记了外面的冷风吹……

  之后,原来的社区通过属地化管理建立了乡镇,我也走上了镇领导岗位。在担任副镇长期间,我还分管过近3年社区工作,由于做过一段时间居委干部,所以对“社区里的那些事”既熟悉又亲切,干起来特别得心应手,也先后获得多次上级奖项。后来,我为市民政局、市街镇协会编辑的《上海街镇社区治理经典文集》专门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题目就是《说说社区里的那些事》,后来《崇明报》又在“理论”版以整个版面登载。

  这次转行距今有20多年了,每每想起都感到一次莫大的历练,它不仅使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社区领域,而且让我身上添了份难得的烟火气,更主要的是人生孕育了新的气象。

  那时,在农场有线广播电视站的许多同事,不少选择了自谋出路,有的经商开店,有的去市区开出租,也有的在别的公司当差,虽说不同程度得到一定斩获,但总体与他们相比较,我的受益可谓最大,无论从事业上来讲还是于生活而言,我都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也致敬那次转行。

  现在,我退居二线,担任镇级调研员。可每次忆及或与人谈起那次转行当上“小巷总理”的经历,我自恃底气十足,也倍觉非常荣光。现在,看到当初的社区有了今非昔比的新变化,心中无不洋溢几多欢喜。我虽然离正式退休还有3年,但我誓将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与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一起踔厉奋发,进取有为,当好社区发展的一名“宣传员”“勤务员”和“战斗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宠物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禁毒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写作
人生转个弯 行走更稳当
东方城乡报倾诉03人生转个弯 行走更稳当 2023-01-20 2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