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新农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藏公园、乡贤文化馆、红色驿站等系列地标上线
青浦建新村紧抓优势资源 助美丽乡村“蝶变”

  近年来,青浦区朱家角镇建新村深度挖掘村内基于明朝“永兴桥”“人民公社大礼堂”等历史文化建筑之上的“桥文化”“红色文化”,立足朱家角镇沈太路片区的整体发展定位,紧抓文化、地域、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等诸多优势,着力优化农村形态、保持田园风光、引导产业发展、传承历史文脉,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厚积薄发,努力“破茧成蝶”,绘就美丽乡村壮美画卷。

  □通讯员 鲁玲丽 记者 许怡彬

  “宝藏公园”抬脚就到

  满足家门口游憩需求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全面升级了,原先坑洼泥泞的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鲜花绿植、座椅步道,散步休闲的同时还能欣赏沿河美景,最关键是离家近,抬脚就到。”建新村村民打心眼里欢喜。建新村新建的这处宝藏公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园内设有2座凉亭,中间有健身步道连通,放置健身器材,方便村民健身运动,远处有景、近处有绿、可视可达,满足村民们家门口的日常游憩需求。

  通过前期区级美丽乡村创建,建新村已全面完成农田设施、生活污水、村庄改造、河道整治等一系列任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村民见证着家门口的美丽变化,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

  文化“软实力”

  为老建筑注入精神内核

  建筑是文脉传承和延续必不可少的载体,它的一砖一瓦、一墙一阁代表着这个村庄的文脉记忆,也承载着村庄的人文情怀,更关系着村民的民生福祉。

  建新村内有一座修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之后成了人民公社大礼堂,占地265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2017年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建新村将历史风貌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对人民公社大礼堂进行“修旧如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贤文化,将其建设成乡贤文化馆,实现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向全体村民征集具有年代色彩的农业用具及相关史料,在内容展示方面,努力做到全方位收集素材、全过程严格把关,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将文化馆划分为党史、村史、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及实物展示4个篇章,把乡贤文化馆建设成为建新村的红色文化地标。

  近日,“复旦管院·朱家角”建新党建红色驿站在人民公社大礼堂正式揭牌。红色驿站化身集党建学习、展览展示、会议座谈、咖啡茶饮、直播带货、群众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兼具红色文化和古村风格的现代化物理空间,同时,还会展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新文创产品和知识成果,朱家角镇和建新村文创、农副产品等。此外,红色驿站还设置便民服务台,在服务台附近悬挂金点子邮箱、宣传海报等,并配备急救药箱、防疫物资、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品,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米”。

  村民自治“新格局”

  乡村整治“添动能”

  “屋子前面敞亮干净,菜地规划整齐,我们住着都舒服多了,再也不想回到过去乱糟糟的生活环境。”村民李老伯表示。建新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场硬仗,从“整治”走向“提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发动群众,形成“村庄环境整洁有序,宅前屋后整洁干净”的良好局面。

  “美丽乡村村民建,乡村美丽惠村民,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村民自治+长效治理’模式,让村民来当美丽乡村建设‘主角’。”朱家角镇建新村党支部书记陈彩军坦言。建新村多措并举积极提升村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由“要我整治”到“由我整治”,让“我的环境我改善”意识深入人心,激发人民群众内生整治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宠物
青浦建新村紧抓优势资源 助美丽乡村“蝶变”
现代技术重现“海盐”记忆 传承非遗文化
松江田黄村开展实践式微党课
金山打造农业保险高效线上理赔申报系统
东方城乡报新农村A08青浦建新村紧抓优势资源 助美丽乡村“蝶变” 2022-12-20 2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