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朱为民还记得,25年前刚到上海工作时,时任上海市蔬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四荣就曾嘱咐他,“你的名字里有‘为民’两字,你要为上海市民种好菜,为上海市民服务!”25年来,他不负所望,获奖项无数。让上海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可口的蔬菜,为上海蔬菜产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是他未曾改变的初心。
□记者 施勰赟
“这个双休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6摄氏度,露地菜要做好防寒措施,不要把菜苗冻坏了。”“大棚的保温设备都要检查一下,说不定过几天就要用上了。”这两天,朱为民一有时间就会往沪郊蔬菜基地跑,一方面提醒农户做好蔬菜防寒工作,减少寒流冻害;另一方面看看各个示范基地新品种生长情况,为筛选优质耐寒蔬菜做准备。
作为上海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处理。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他几乎没有午休,总是一处理完手头事务就往地里跑,双休日也不例外,不是在某个蔬菜推介会现场忙碌就是在某个生产基地的农田里指导……
朱为民还记得,25年前刚到上海工作时,时任上海市蔬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四荣就曾嘱咐他,“你的名字里有‘为民’两字,你要为上海市民种好菜,为上海市民服务!”25年来,他不负所望,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从彼时上海蔬菜领域最年轻的博士变成了两鬓染白的行业专家,为上海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年来,他获奖项无数,前不久还荣获了“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的“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但在他看来,让上海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可口的蔬菜,为上海蔬菜产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是他未曾改变的初心。
跑基地勤观察
与一线技术员交朋友
单看朱为民的履历,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一个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的学术派,但跟着他跑过生产基地,通过他与技术人员的交谈,又能感受到他接地气的另一面。
“朱老师没有专家架子,每次我们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一个电话打给他,他都会耐心地回答,有时还会直接开车来现场指导。”顾大国是上海星辉蔬菜基地的一名技术员,2007年因为基地开展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朱为民相识。“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朱老师请教。朱老师特别负责,常常在周末和傍晚来基地指导。”顾大国还记得,每次朱为民到了基地,总是二话不说,换上胶鞋,就和他一起直奔地头,不仅指导大家安装砂石过滤器和管道,还和大家一起搅拌基质、装桶、安装滴管、配制营养液,甚至和工人一起运沙子、抬机器、组装管道。“我们常常在周末忙碌一整天,中午吃个方便面又继续干。你不认识他的话,还以为他就是基地的工人。”顾大国说,正是因为朱为民“没有架子”地和一线和青年骨干、技术员一起干活,一起实地讨论交流,大家都觉得接受新技术特别快,原以为很难的技术在朱为民的亲手示范下,做了一遍就懂了。十几年来,朱为民还时常会去星辉基地看看,很多当年跟着他学的年轻人已成为基地骨干,顾大国也成了他的好朋友,不仅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还在星辉公司成立了“顾大国工作室”。
“我是电工出身,常常会有些天马行空的外行想法。但朱博士总是耐心地给我分析,从不会轻易否定我。”在崇明正禾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李万祥习惯称朱为民“朱博士”。曾是国家一级电工的他,喜欢从工程技术角度去考虑种植技术。针对有机蔬菜中杂草多、除草很费工的情况,他曾提出创新型打孔地布种植青菜的想法,但并没被经验丰富的种植户认同。朱为民知道后,鼓励他大胆尝试,并将国内外一些类似的做法介绍给他,李万祥利用他的专业技能,很快做出了样品,试验获得了成功。“特别高兴,朱博士还帮我申请了上海市科技兴农合作社项目,帮助我完善技术。”在朱为民帮助下,李万祥越来越有信心,目前防草布栽培已经成为基地的基本配置,陆续开展了青菜、生菜、芹菜、米苋等多种蔬菜的防草栽培,还推广到其他合作社应用。
打破行业分割,让良种与良法紧密结合
“我们不仅要提供新品种,也要提供便捷、可推广的技术,还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农民种起来更省事。”前不久,在上海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与导师团见面会上,朱为民向“头雁”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他看来,绿叶菜保供的首要条件是有人种菜,周年生产,然后是提高质量,打响上海绿叶菜品牌。
菜农老龄化是蔬菜生产上的一大难题,“机器换人”迫在眉睫。
针对现有绿叶菜品种不能满足机械化采收的问题,朱为民动员市农科院园艺所青菜育种团队深挖适合机械化采收特性的种质资源,利用杂交、分子育种等育种手段,育出适合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耐热白菜一代杂种“新夏青6号”,填补了适宜品种的空白。同时,他还联合上海农业机械研究所、上海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攻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叶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探索,完成从品种到技术集成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突破,探索建立了高效的符合上海实际的绿叶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这得益于上海市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立。”朱为民告诉记者,该体系打破了行业分割,能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将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一线,生产上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推广和科研部门。“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蔬菜办、农机办、食品安全、生产企业、种子企业等多个部门与单位,专业上则涵盖育种、设施装备、农业机械、栽培等十多个学科,这些学科和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体系得到有效沟通,在成果推广上,既强调物化成果的应用也重视技术规范和规程,同时在推广过程中注重集成创新。”朱为民认为,良种搭配良法,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做好,才能达到成果的预期效果。
十年间,体系成员在朱为民的带领下,各司其职,选育推广了一大批适合不同季节栽培的绿叶菜新品种,并同步推出与品种相匹配的生产规范,在沪郊建立了叶菜优良品种展示示范基地60个,示范面积达2万亩以上,不断提高沪郊绿叶菜生产效率与品质。推动沪郊番茄品种优化调整,让菜农的钱袋子也能鼓起来。
在基地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不时会有农户向朱为民提出绿叶菜费人工、种植效益不高等困惑。身为番茄课题组组长的他想到了“春栽小番茄+绿叶菜”提高茬口质量与效率的模式,在保障“淡季”地产绿叶菜供应的同时,也能提高菜农收益。
种什么品种的番茄更受欢迎呢?通过调研,朱为民发现小番茄品种繁多,但市场认可度高、能卖高价的品种不多。“关键还在改变市民的消费习惯与对新品种的了解。”一方面,他带领团队不断选育、优化品种;另一方面,他从推广入手,让更多消费者了解番茄。
2018年起,朱为民带领团队通过持续举办番茄品鉴大会、“上海番茄五月季”等活动,深入合作社和市区街道宣传推荐高品质的番茄,与盒马鲜生等知名商超联手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来提高市民对优质番茄的认可度。多年来,积累了不少小番茄消费群体,小番茄采摘也在沪郊掀起了热潮,对郊区番茄品种结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原来我们总觉得番茄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品类,消费市场比较窄。但种植并销售过优质番茄后,才发现市场潜力很大。”李万祥说,正禾蔬菜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种有机番茄时,因为技术和品种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朱为民不仅为其引进新品种,送苗上门,还针对病毒病的防治开展现场指导, 2022年合作社有机番茄种植获得成功,尝到了“优质农产品卖优价”的甜头。
从过去很难买到好吃的番茄,到如今几乎每个合作社都有好吃的番茄,朱为民与团队付出了不少努力。目前,在朱为民团队的推广下,沪郊70%以上的番茄品种进行了调整,不仅仅是“正禾”“孙桥溢佳”“玲钥”“富农”“银龙”“思瑶”“金塘农业”“禾希”“博众”等企业、合作社也尝到了品种优化的红利,基本都拥有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朋友圈”。2022年,早春番茄在规模、品质和效益上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受到市场的欢迎,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又提升了菜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