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余年的坚守只为村民四季三餐中的那口稻香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粥一饭 当思不易
20余年的坚守只为村民四季三餐中的那口稻香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餐一食间,最少不了的就是一碗米饭。从老旧的传统加工到机械化操作,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碾米工艺曾经在沪郊各村随处可见,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依旧坚守着的碾米作坊已为数不多。在浦东新区大团镇团新村,每当稻谷收割之时,也是碾米师傅徐宏伟最为忙碌的时刻,“能够服务周边村民,让家家户户吃上自己加工碾制的新米”,便是他20余年来的执着坚守。

  在百余平方米的碾米作坊里,弥漫着稻谷的沉香,也随处可见布满岁月记忆的老物件,用来盛放稻谷的箩筐、老式磅秤、布满粉尘的碾米机……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隆声,徐师傅熟练地将稻谷投入机器,一粒粒稻谷经过自动传输、去杂、振动筛选、谷糙分离、筛除碎米、碾白……最终,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新鲜大米从机器中流出,珍珠般的大米汇集宛如一条白色瀑布,完成稻谷到大米的转变,家家户户一年的口粮有了着落。

  徐宏伟介绍,他的碾米机已经更换了三代,前两代机器碾米过程简单,出的米成色与质量也就一般,凭借着自己年轻时在机械厂学习的机械作业经验,他对设备进行了不断改造。如今,出米率高、米成色好,且价格优惠,吸引着邻近村庄的村民都来这里进行稻谷加工。“年轻时就为邻近多个镇及村庄碾米,那时候经常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8点,劳累了一天甚至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60开外的徐师傅感慨道。现在,村里种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更倾向于去大型米厂进行加工,虽然碾米作坊经营不如从前景气,但徐师傅仍然坚持着每天开门营业。碾完米,徐宏伟得空便会擦拭器具零件,这些老伙计伴随着他走过多年,显然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粥一饭,当思不易。徐宏伟在寻常的时光里默默耕耘,乡村碾米人辛勤劳作的身影带给我们生活里的温暖。

  策划:夏常青

  拍摄制作:胡家易 韦静 赵惟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觉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一粥一饭 当思不易
东方城乡报视觉06一粥一饭 当思不易 2022-12-09 2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