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
~~~
~~~——松江区堰泾村盘活利用案例介绍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空间

  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有必要以田间地头为起点全方面加强相关建设。应以用好政策为牵引,做好耕地建设文章;以加大投入为牵引,做好设施农业文章;以科技支撑为牵引,做好农产品仓储物流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有关部门日前表示,到今年年底,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5部门近日联合发文,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系列举措启示我们,要以农田为基,全方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设施、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人们常说,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分析起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恰是这三者的交汇之处: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有很强的公益性、外部性,需要政策倾斜和支持保护;二是无论是高标准农田还是设施农业或是仓储冷链,都要科技支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工程大,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可以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点任务,也是增强农业保供能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长期举措。

  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较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依然不强。一方面,高标准农田面积不到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设施农业以中低水平的蔬菜大棚为主,地头仓储保鲜设施跟不上鲜活农产品流通需要。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不足,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也不够高,基础设施成为农业产能提升的短板;一些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建成后无人管护或疏于管护。因此,有必要以田间地头为起点,全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用好政策为牵引,做好耕地建设文章。耕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各地不能只靠中央财政投入,还要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农田建设资金,用好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多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做好水、土、路、林、电等综合配套,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

  以加大投入为牵引,做好设施农业文章。设施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整体比大田农业强,但其能否摆脱靠天吃饭取决于设施水平的高低。要打开设施农业的发展空间,从以往聚焦设施蔬菜大棚转向兼顾设施养殖场和海洋牧场建设。建强农业硬件设施的同时,优化农业软件条件,提升标准化农业管理能力。

  以科技支撑为牵引,做好农产品仓储物流文章。支持其因地制宜建设仓储保鲜设施,并面向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补上农产品产后设施短板。在规划上,尊重冷链物流科技规律,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与城市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衔接,形成城乡融合的体系。乔金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宠物
农业自动化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
打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空间
幸福村里的幸福事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打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空间 2022-11-29 2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