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华
(接上期)
1987年,我调至县供销社改革办,按领导意图对全县已实行租赁经营的61家门店进行调研,分析租赁改革利弊,寻找对策深化推进。记得第一站到了商榻供销社,看了还不错,老集体33个营业员租赁12个门店,职工迟上班早打烊中午关门喝老酒现象瞬间消失,还基本扭转老集体濒临倒闭之局面。第二站到了青东,却发现不少租赁门店账上利润基本分光吃光,正巧调查时有一承租人突发疾病,大额医药费一下使门店瘫痪。后来到了我的老家练塘,爆出一浴室租赁户承包多年只管经营,不管维修,发生了浴池顶墙纸筋大面积坠落事故,老浴客对租赁经营意见颇大。看到这些,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方面感到租赁经营肯定是小型商业改革的方向,但另一方面也深感一些问题确实需要在改革前期就作些完善。于是我们的调研改看为谈,让大家顺着问题找原因,经一番议论大家感到问题症结在于:一是租赁协议过短,往往只一年,关键是基层干部对租赁改革心中没底。二是经营者因为短期经营,往往就三六九抓现钞,关键是心怕政策多变。回到县社后我整理提出了包括明确改革方向、延长租赁期限、设立风险金、实施续租制、放管相结合等完善商业租赁经营的建议,县社领导基本予以了采纳。次年,我将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现状问题、成因危害、对策建议形成《试论商业租赁经营的行为短期化及其对策》刊《上海供销合作经济》(1988年第5期),同年参加全县中青年干部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
1996年,我调入市农委工作,一次参加培训,正巧与农工商超市创办人杨总在一个班。那时超市业态刚刚兴起,商家争抢地盘热火朝天,农工商超市如同上海商界杀出的一匹黑马,欲在商业全新业态分得一杯羹。他得知我刚从青浦财办调至市农委分管郊区第三产业,便与我讨论起有关“超市抢滩”问题。当时我建议他暂避市区锋芒,趁沪上华联、联华、友谊、百联四大商业巨头还未想到郊区这块“净土”之隙,主攻郊区把超市业态主动权抢到手,然后再回市区刹个“回马枪”。过了两周我们又在班上碰面,他告我已“挖”了几名干将,准备先到青浦、松江、嘉定等郊区开设大型超市,请我帮助物色商场地址。早前,青浦鞋城总经理陆行洁曾和我讨论过有关寻找合作伙伴促进鞋城业态转型事宜,我便一下就想到了“青浦鞋城”。它至少具备三个优势:其一,鞋城开业已有6-7个年头,商贸功能几经成熟;其二,该区域已定位区政府新址,且周边住宅群正在规划,不少楼盘已经入住;其三,鞋城南区主楼广场,可满足现代商业所需的大型停车设施建设。于是,我牵线找到了鞋城陆总,一说意图,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农工商超市青浦店正式开张,随后松江店、嘉定店、南汇店、奉贤店相继迎客,后来杨总于市区金沙江路的118总店“金鸡报晓、彩旗飘扬”。再后来,杨总与我的联系渐渐减少,一次偶遇,他告我就数青浦农工商超市的生意最为兴旺。而青浦鞋城的陆总则感慨地说:鞋城业态转型后,农工商超市逐渐成了支撑商城门市的主打业态。
记得是2000年的某一天,市农委袁以星主任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调研论证郊区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可行性。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研,并请教市商业决策咨询专家,认为郊区启动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到时候。袁主任在听取我的调研分析后也基本认可这一观点,并在多个场合倾听意见,在得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性意见后,便着手启动市场的选址工作。按全市商业发展规划,我们把选址重点放在了西部近郊。记得第一站到了闵行,区里推荐了华漕,委领导看后不太满意。当夜回到青浦家中,我寻思着青浦华新与闵行华漕相邻,且地理位置更为优越,它距虹桥机场14公里,东依沈海高速、北靠京沪高速、南临规划中的沪常高速,何不把这个项目引入青浦?当即我接通时任华新镇党委书记钱决华的电话,他听后稍作思考,便说:正好有2000亩土地可供选用,可以先行洽谈。第二天我即向委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也觉得华新这地方不错。就这样,之后的几个月,我随委领导及相关人员一次又一次到华新镇进行考察和商洽,并与区政府领导取得一致意见,次年便进入市农委决策程序,正式启动项目申报工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