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国已涌现出移风易俗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不少地方出台了遏制陈规陋习和激励文明风尚的相应制度规定,形成弃陋俗、树新风的强大舆论场。当移风易俗文明星火燎原,汇成新潮流,乡村定将遍开文明花。
“不喝酒来不吃席,瓜子西瓜摆上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新建村以升学茶话会代替学子宴,减轻群众的人情负担;湖北省咸宁市组织新录取的大学生以认养古桂花树的形式庆祝升学,倡导感恩的文明新风尚……一个个清新喜庆的场景,折射着各地移风易俗的成果。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在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方面,取得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
文明节俭
村民有了“减负”共识
人情风、攀比风、排场风、高彩礼等陈规陋习,集中反映在乡村红白事上,成为前些年不少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为改变这一现状,各地纷纷采取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如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统一规矩、标准和办事流程,蹚出一条为民惠民、文明节俭的新路。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民政部门确认32个国家级、近300个省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各个实验区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得到有力遏制,减轻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支出负担。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放下了人情的“面子”,文明的种子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内心。日前,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前南庄村,一场“零彩礼”简约婚礼吸引了街坊四邻的围观。兰山区以“为民减负”为工作主线,瞄准高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顽疾,成立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礼俗,红事倡导“零彩礼”,白事推动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实现了移风易俗真减负。
“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文明乡风,友好睦邻……”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敖溪镇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办酒席的流程简化了,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红白理事会由村管事、村民组长、酒席总管等人组成,执行“一事一登记”制度,每个村(社区)的乡风文明栏里,都有一个“红黑榜”公示专栏,红榜公示践行红白事规定的村民,黑榜曝光铺张浪费、奢侈攀比等不良现象。上了红榜全家光荣,上了黑榜努力改正,移风易俗已成为群众的共识。
调动积极性
村规民约也要精准施策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移风易俗经常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建立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要想在风气上形成氛围,就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要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参与、精准施策和机制先行。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村情和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此举改变了移风易俗“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怪象,充分调动了村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京市延庆区沈家营镇下花园村的村规民约,将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和乡村振兴的文明规范巧妙结合,内容涉及爱国守法、勤劳致富、清洁环境、移风易俗、邻里关系、乡风文明等多个方面,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该村通过张榜公布、微信群宣传、入户宣传、讲解引导等方式做好村规民约的宣传普及工作,使村规民约在完善基层治理、推动移风易俗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政管不好,法律管不上,村规民约来帮忙。”河南省汝南县常兴镇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把对农民的教育内容从理论变为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如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细化成了“要孝敬老人、不乱倒垃圾、不打架斗殴、不搞排场攀比、喜事新办简办”等群众参与制定的行为准则,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文明有奖惩
先进典型带出好乡风
身处时代变迁中的乡村,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已今非昔比。有的乡村融入城市,村民变市民;有的乡村发展工业产业,走向共同富裕,应加强正面引导,通过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
不少地方通过加强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创新“道德红黑榜”“评选文明户”奖惩机制,组织开展农村敬老爱老、邻里互助志愿活动等系列措施,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破除老旧观念、提升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明确“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价值主线。
“道德评议会这个活动真是好,把身边的好人好事推选出来,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村里的不良风气逐渐消失。”江苏省连云港市城西镇西朱堵村村民王永兴在参加了村里组织的道德评议会后称赞道。近年来,该镇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道德评议,村民们齐聚一堂,对身边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甘于奉献等好人好事和邻里纠纷、懒惰不进取等负面典型进行评议,营造了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高场村以户为单位建立村民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制定《高场村文明诚信家庭积分细则》,围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内容,“一把尺子”定评分标准,日常善举加分,失德就要扣分。通过“一户一档”积分管理,让村民的言行有记录,互相有监督,善行有回报,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能力与约束能力,逐渐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
安徽省旌德县孙村镇新建村以“新风堂”“农民夜校”为阵地开展移风易俗、时代新风宣传,定期组织“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表彰;建立文明积分制,以积分撬动文明,让小积分兑出好民风。
各地的实践启示我们,通过多样形式宣传引导,多措并举推进治理,有效促进文明乡风成为群众的共识,就能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广袤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据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贾佳)
【链接】
新风吹田野 正气育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施策革除农村婚丧嫁娶陈规,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农民虽对此心里反感,但碍于面子,不得不从俗。
这些陈规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负担,还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推进以婚丧嫁娶为重点的移风易俗,是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重点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指导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落细,必能减轻农民人情费支出,推动农村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
推进移风易俗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还要靠村规民约的引导。一些地方建立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扩大这些群众性组织的引导力、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风尚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进移风易俗,要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要搞“一刀切”“齐步走”。
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项宣传教育工作中创新方式机制,让好的习惯内化于心,好的做法外化于行,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坚决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服众。对发现的不良风气,要坚持疏堵结合,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曝光负面行为,严格执行相关惩戒措施。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持续做好移风易俗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培育新风气,摒弃陈规陋俗,乡村文明就能不断焕发新气象,广袤农村必将成为一片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希望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