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晓丽 记者 王平
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是解决困难群众帮扶“最后一公里”的良方,各个街镇正在聚焦痛点、补足弱点、攻克难点,提升社区救助顾问能力水平。今年,由塘桥慈爱公益服务社递交的“慈爱公益 温暖塘桥”、来自浦建居民区的社区救助顾问金莹,分别获选浦东新区首届优秀救助案例、救助顾问的荣誉。他们的作为,让塘桥救助服务更有温度和精度。
近年来,“相对贫困”已经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一项重点。在塘桥,独居患病的老人、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以及政策暂时没能覆盖,却又存在实际困难的边缘家庭,构成“相对贫困”的群体。为此,街道于2006年成立社区慈爱公益服务社,承接慈善救助服务项目,提供包括日常捐赠、慈善救助、义工服务、就业帮困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救助帮困、为老服务、关爱儿童占很大比重,近年来,每年我们都会兑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给予的爱心券,为3000名受助者发放食物或日常用品,在春节发放价值10万元的帮困实物;逢年过节为老人送礼物、过生日;组织适龄儿童体验志愿服务,帮助其他困难的同龄人。”塘桥慈爱公益服务社负责人张金红说。
同时,慈爱公益服务社也在利用一切机会与资源,为社区困难群体谋福利。在某次活动中,社工听到一户救助家庭的孩子正在向父母抱怨,家中没有电脑,跟不上学校里的网课。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服务社获取这一需求后,多方牵线搭桥,从一所学校处寻得50台闲置电脑,对接送入50户拥有学龄青少年的困难家庭中,为他们的学习解了燃眉之急。
在此次获得新区首届优秀救助案例荣誉前,塘桥慈爱公益服务社曾多次获得新区“先进集体”“慈善公益之星”“慈善物资自募工作奖”等称号。张金红表示,希望更多的社区好心人加入到社区救助的行列中,帮助有需要的身边人渡过难关。
首届优秀救助顾问金莹,则是救助对象口中熟悉的“金阿姨”。她工作的浦建居民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救助对象居多,她总能动态掌握救助对象的家庭变化,找出“沉默”的需要帮助者,达到“应保尽保”。
例如在居民查先生打来的咨询电话中,金莹敏锐地察觉到对方可能符合申请医疗救助的资格,“主动出击”帮助他完成申请。“那天我接到查先生的电话,他要咨询住院医疗费报销的问题,我了解一些基础情况后,认为他拥有申请医疗救助的资格,决定上门提供服务。”金莹回忆称。
抵达查先生家中后,金莹得知他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在半年内产生了较多医疗费用,经济条件捉襟见肘。再了解查先生的收入、财产情况和具体医疗费支出金额后,金莹先为其办理了低收入家庭认定,待认定通过后,又为其办理了医疗救助。
“查先生收到救助款后,打电话向我表达了感谢,我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金莹表示,困有所帮、弱有所扶,社区救助顾问就是要穿梭于社区,在问候与聊天中发现需要救助、关爱的对象,用个性化的救助服务,与他们温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