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副所长
松江区新浜镇香塘村驻村指导员
2019年6月,李嘉凌来到松江区新浜镇香塘村,自此开启了他的驻村指导员生活。了解农村面貌,到百姓家与村民“拉家常”,参与村庄环境改造,帮助种植大户销售松江大米……一段时间的驻村,李嘉凌发现,村民就业找工作、生病住院、邻里矛盾等问题,多会来村里寻求帮助、调解,其中也不乏一些特别难以解决的困难。组建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解决村民“急难愁”疑难杂症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
孕育萌芽
“李指导,小姑娘不肯去上学怎么办啊?”村网格员无奈求助道。原来这名13岁小姑娘因亲人过世,幼小心灵深受打击,大半年休学在家,而且不愿外出。李嘉凌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前往走访,与小姑娘父母深入沟通后,他对女孩父母焦急而又无奈的心情感同身受。此前新浜镇社工、村干部也多次上门关怀,但由于小姑娘自身抵触情绪较强,并未取得突破和进展。鉴于此,李嘉凌立即联系新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绿色通道,安排专业医生上门开展心理疏导。通过构建QQ好友、关注小姑娘心理变化动态、协调老师上门谈心等多措并举,最终在学校、村及医生等多方人员共同协作下,及时干预、及时疏导,小姑娘终于背着书包踏进了校园,重新开启了学习生活。
多次奔波走访和协调,“厌学”事件得以圆满解决。身为驻村指导员的李嘉凌在欣慰之余更感受到村内事务的复杂性。找到村组织寻求帮助的村民,往往都是无助、无奈又无力的。如果一些“老大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影响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也会让他们对村组织失去信心。于是,“成立一支解决村民困难的工作队”的念头埋下了种子,并渐渐开始萌芽。
破土而出
有了初步设想后,李嘉凌立即开展调研走访。到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村务工作人员讨论业务范围,向村里有影响力的老党员请教工作技巧。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李嘉凌发现,农村是熟人关系,村民之间特别注重感情,操着一口“乡音”便能大大拉近距离,也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充分调研与深入思考后,李嘉凌与村总支书记沟通商讨,2019年10月,队伍正式组建成立,由于立足“香塘村”,便取名为“香音塘情”突击队,形成由村总支书记为队长,驻村指导员为指导员,党员、退伍老兵、志愿者为队员的组织架构。同时,村结对共建单位还发挥了资源保障作用,建立综合协调处置的工作机制,针对村内疑难杂症,列出清单。通过香塘村村民的“乡音情感”,采取专家会诊,发挥整合资源,多渠道化解矛盾,逐一消除清单,切实为村民解难题,为农村办实事。
难忘经历
“香音塘情”突击队得到广大党员同志及村民的踊跃参与,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2019年8月1日,在李嘉凌的主导下,又成立了香塘村“老兵驿站”,召集村内所有退伍军人参与到“香音塘情”突击队中。
2020年初,两名村民因发生口角,大打出手。面对这起纠纷,村内老党员陈福其挺身而出,在了解情况后围绕双方的争议焦点,从法律层面、家庭情理层面予以调解。经过资深“老法师”与当事人的多次说理、讲法后,双方最终在4月19日来到村委会,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协议书。
2020年4月中旬,村民向突击队诉苦,家人因肺癌需进行相关手术,开销巨大,为家庭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知晓这一情况后,“香音塘情”突击队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努力寻求社会援助。经多方沟通协调,联系到病人以前就职企业,该企业第一时间拿出10000元进行捐款,帮助老员工渡过难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自“香音塘情”突击队成立以来,通过实实在在地为村民排忧解难,有效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村党组织形象,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村民内部矛盾村内解决,村内发展事务共商协定的良性机制,为实现美丽乡村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