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要丰收,终究要靠农民辛勤耕种,要靠科技人员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了28.7亿斤,全年粮食生产首战告捷。历经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疫情多点散发、农资涨价等重重挑战,夏粮如何实现增产?种粮农民、科技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道出夏粮增产背后的故事。
当前,广袤农田一片繁忙景象。南方稻区早稻开始收获、晚稻抓紧栽插,东北、华北等地农民辛勤劳作,做好玉米、水稻、大豆等田间管理。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了28.7亿斤,全年粮食生产首战告捷。历经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疫情多点散发、农资涨价等重重挑战,夏粮如何实现增产?背后有哪些故事?种粮农民、科技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各有体会。
攻坚克难夺丰收
提起种植这季小麦的经历,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的心情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
赵孟辉经营着800多亩粮田。去年7、8月份,地里遭受严重涝灾,玉米大幅减产。10月份连续10多天下雨,田间积水,眼看小麦播不下去。就在他打算放弃这一季时,区农技员找到他并制定了技术方案:抓紧排水晾晒,农机能进地时深翻土地,晾晒散墒,旋耕备播。同时,加大播种量,选用优质肥料和良种。终于在11月上中旬,土地完成了播种。
“我这小麦立冬才播种,麦苗出来会不会冻死?”地种下了,赵孟辉依然担心。关键时候,农技人员再次指导。春季浇了三水,追施速效氮肥,喷施三次叶面肥,看着小麦长势越来越好,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平均亩产1180斤,加上今年价格好,一亩地净赚500多元,效益是他种地多年来最好的。
赵孟辉的经历,不少小麦种植户都有亲身感受。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实现的抗灾夺丰收,在历史高点上实现的高位再增产。
他介绍说,今年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其中冬小麦因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实现了“以春补冬”。南方地区扩大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以杂补麦”。
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得益于开春后各项促弱转壮措施,立夏后天气条件好、灌浆时间长,小麦粒重明显增加。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64%。
夏收春小麦贡献突出。今年新疆调减次宜区棉花等作物扩种春小麦60多万亩,甘肃复耕撂荒地扩种春小麦40多万亩,宁夏调整作物结构扩种春小麦30多万亩。全国夏收春小麦增产12.3亿斤,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到43%。
潘文博表示,11个冬小麦主产省份,千方百计抗涝抢种稳住了面积,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弥补了前期影响,最终有8个省份增产,3个省份平产。
科技助力种好麦
“我搞了40多年小麦,去年冬前的小麦苗情复杂是没见过的,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到手,关键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说。
据他介绍,科技在今年夏粮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晚播,专家指导组制定了技术方案,指导农户选用早熟高产品种,增加播量保证群体,精细整地、适墒下种,适当增施底肥。同时,抓好促弱转壮。重点指导各地把田管时间由起身拔节期提早到返青期,并采取划锄增温促早发、镇压保墒促返青、增施磷肥促长根、肥水运筹促转化等措施。
“我在河北指导时,对有些‘土里捂’的麦田,有的农民当时想毁种,我们扒开土壤发现种子已经萌动了,建议农民耐心等待,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最后每亩也打了八九百斤。”赵广才说。
“一喷三防”是提高单产的关键。在小麦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施用,一次喷施可以防早衰、防干热风、防病虫。这是小麦后期增粒重、提单产和防灾减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今年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机收成为夏收重要一环
小暑前后,甘肃省渭源县南部和川沿地区小麦迎来丰收季。 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开启了小麦抢收模式。
“在峡城乡,把几年的撂荒地都种上,现在麦子长得像棒棒。”作为渭源县南部山区低海拔乡镇,因洮河穿境而过,相对旱情较严重的北部山区,峡城乡千余亩小麦长势良好,并在县域内最早进入收割期。看着籽粒饱满的麦穗,当地群众在田间唱起“花儿”,喜迎夏粮丰收。
峡城乡紧盯渭源县委提出的“三农”领域“5678”12项关键指标,坚决扛起“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政治责任和属地责任,结合“田长制”的实施,在做好夏粮保增收的同时,早谋划、强部署,抓紧落实冬小麦百亩种植点,以确保粮食安全。
在莲峰镇团结村,炎炎烈日下,县农机中心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机械调试维护,指导机收小麦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夏粮机收损失,确保颗粒归仓。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陈珍海说:“今年村上种植小麦1500多亩,现在小麦成熟了,我们在农机部门的协调帮助下联系调运了4台河南、陕西等地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加上当地的一台‘虎口夺粮’,预计一周左右完成收割。”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在增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提倡广大农机手比学赶超,在全社会营造“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的氛围。因此,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夏粮丰收的链条中,机收减损是今年夏收的重要一环。为确保全县夏粮收购颗粒归仓,渭源县农机中心聚焦主责主业,主动作为,从机具检修调运、技术培训指导、市场供需对接、跟踪保障服务、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精心组织,联系调运外省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21台,县内农机合作社自有联合收获机11台投入“三夏”机收作业,实现“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机械化支撑。另外还联系中石油渭源分公司和农机销售企业开展送油、维修上门服务,为机械化作业提供充足油料供应和便捷维修,助力全县19.82万亩小麦7月下旬全部收镰归仓。
季季紧抓迎丰年
现在正是小麦购销的旺季,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丰产又增收。
据了解,今年小麦上市后价格高开高走,原因是小麦品质好,优质优价市场看涨预期强;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小麦传导作用增强。同时,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推高生产成本。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小麦供应有保障,后期价格将保持平稳,小麦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利于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也要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市场行情,不要盲目囤粮储粮,把握好售粮时机,实现丰产丰收。
潘文博表示,今年夏粮小麦再获丰收,最根本的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勠力同心共担重任,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攻坚克难辛勤劳动。这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春争日,夏争时。目前,南方早稻已开始收割,晚稻预计8月上旬栽插结束,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已经落地。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农业农村部门将指导各地立足抗灾夺丰收,再战100天,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社》《农民日报》《中国农网》报道整理而成,文字整理:贺梦娇)
【链接】
2022年我国夏粮产量比上年增加28.7亿斤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夏粮产量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0%。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2715亿斤),增加128.6万吨(25.7亿斤),增长1.0%。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介绍,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530千公顷(39795万亩),比上年增加92.1千公顷(138.2万亩),增长0.3%,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962千公顷(34443万亩),增加50.8千公顷(76.2万亩),增长0.2%。夏粮单产5555.6公斤/公顷(370.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4.9公斤/公顷(2.3公斤/亩),增长0.6%,其中小麦单产5912.3公斤/公顷(394.2公斤/亩),增加43.0公斤/公顷(2.9公斤/亩),增长0.7%。
“2022年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王贵荣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克服冬小麦晚播、农资价格上涨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实现增产丰收。
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地层层压实生产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克服严重秋汛影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非灾区面积等方式,基本稳住冬小麦播种面积。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22320千公顷(33481万亩),比上年略减67.3千公顷(101.0万亩),下降0.3%。扩大春小麦种植规模。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积极扩种春小麦,全国春小麦播种面积642千公顷(962万亩),比上年增加118.1千公顷(177.1万亩),增长22.6%,有力弥补了冬小麦因灾减少的面积。
多项措施精准发力。针对播期推迟,各地提高整地质量、增加播种量、增施底肥,减轻晚播影响;针对弱苗比例高,深入开展“科技壮苗”行动,有效促进苗情转化;针对病虫害发生风险高,开展统防统治、“一喷三防”全覆盖,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发生面积大幅减少;针对局部地区疫情影响,及时打通农民下田、农资到店、农机上路等堵点卡点,推动春管夏收有序开展。
同时,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王贵荣介绍,虽然去年北方冬麦区遭遇秋汛,但开春后气温回升快,“倒春寒”、春旱等灾害发生较轻,利于小麦起身拔节、分蘖成穗。入夏以来土壤底墒足,早晚温差大,利于籽粒灌浆。南方产区大部适期播种,生长阶段气象条件良好,特别是春季以来光温充足,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