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失地”农民“闲”生活

  □石路

  时下,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给“大户”方式,由专业承包户或专业公司实施特色化、规模化经营,着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同时也给庄稼人带来丰厚回报。人省力了,钱还拿得多,农民真是乐在其中。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部分“失地”后的农民,除了生活本身外,似乎就此无事可干。起初,他们还挺适应这休闲生活的,但时间一长,这些原本一直劳碌惯了的农民便有点无所适从,开始“闲”得有点慌了,生活节奏也被打乱,有的还因此染上不良习惯。

  为此,笔者呼吁要关注这些“失地”农民的“闲”生活,让他们“闲”间有事做,“干”中添闲趣,劳逸结合,相得益彰。

  首先,村镇可以组织“失地”农民进行与“大户”经营相配套的有关业务知识培训,集合部分青壮劳力,包括健康的中老年人与“大户”合作,参与“大户”一些经营辅助性工作,比如简单手工劳动、后勤食堂、仓库保管、产品货运等,使他们在家门口既增加一份收入,又不至于闲得没事做,同时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新知识、小技能。

  其次,村里可以借此开展“五小”美化家园活动,利用可打点的多余时间,发动每户农家创设各有千秋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乐园”,与人居环境打造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定期评比,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使这一切实、惠己、利村、美乡的好事做实做好。

  再者,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乡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学校、农家书屋等作用,让闲暇之余的农民“有地可转”,学习自己喜欢的过去没时间去学的东西,开阔农民社会视野,提升农家生活品位。另外,还可以因地制宜,举办一些村民睦邻节、家庭文化节、田头运动会、社区读书日小型多样活动,让大家把时间多多用到有益的正途上,让乡野飘荡文明风,使更多农民拥抱可期的新生活。

  当然,一些年富力强、有精力、有能耐的农民还可以选择其他“再就业”,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为社会多做贡献。

  总之,乡村组织要关注“失地”农民“闲”生活,不要因土地“一转了之”、农民拿了钱后就万事大吉。农民是村庄的主体。关心农民从来就没有“休止符”。乡村振兴,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民脑袋富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准确理解把握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
农机“提档”助力农业现代化加速
农村的现代化绝不是简单“复刻城市化”
关注“失地”农民“闲”生活
东方城乡报言论A03关注“失地”农民“闲”生活 2022-06-14 2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