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的现代化绝不是简单“复刻城市化”

  □陈文胜 瞿理铜 李珺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带来城乡二元的消极影响,乡村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因此,在村庄规划与建设中,不少人认为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按照“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的理念,将城市建设简单地复制到乡村。

  在近些年的基层实践中,不少地方编制实施了整村大拆大建的“农村现代化”乡村发展规划,缺乏对各类村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遗迹的有效保护,很多代表村庄记忆的文化元素被破坏。

  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盲目建设村广场、文体设施。乡村房舍、乡村道路设施普遍向城镇看齐,用城市绿化办法绿化村庄,不种庄稼种名贵花木,以城市的“阳春白雪”全面颠覆乡土的“下里巴人”。“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的“农村现代化”,既失去了乡土特色,又偏离了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复刻城市,村庄的规划布局必须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规律逻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坐标进行战略定位。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审视自身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回应“从何处来”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认清发展方位,确定发展主题和发展主线。

  在资源禀赋与区位的现实中研判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回应“现在何处”的问题,对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的乡村,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在区域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回应“向何处去”的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与区域一体化层面把现实与趋势相结合,综合研判发展空间和着力点。

  从中长期的时空角度,依据“三农”发展的普遍规律性认识,确定自身的发展任务与步骤,回应“怎么去”的问题,明确各个时期的任务,进行统筹规划,确保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摘编自《中国乡村发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准确理解把握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
农机“提档”助力农业现代化加速
农村的现代化绝不是简单“复刻城市化”
关注“失地”农民“闲”生活
东方城乡报言论A03农村的现代化绝不是简单“复刻城市化” 2022-06-14 2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