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保障。特别是2021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比如,个别地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耕地面积还在减少”的现象,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今天,放眼广袤田畴,在河北邯郸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浇地平均节水15%、节电30%,亩均提升产能150斤以上;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力改良盐碱地让昔日盐霜皑皑的连片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每亩效益足足翻了一番……实践充分证明,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来源:人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新农村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专题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公告
   第B08版:养殖·公告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青海土豆如何提质增效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连载·农村宅基地及农户建房政策问答]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2022-01-11 2 2022年01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