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乡村“穷小子”与复旦的奇缘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口述/念兹  文字整理/张国宝

  吮吸着这一切,我如痴如醉。人生得此幸运足矣!进修班终了那天,市委宣传部负责办班的小陈竟特地找着素未谋面的我,紧握着我的手甩出一连串惊叹:“老张,你怎么考得这般优异啊!”我这乡下丑小鸭的考分难不成夺了榜首?“不,大教授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无价!他们潜心教学,传道解惑,为学子打开视野多么了不起!”走出大课堂时,我的心头如此说,我的心在对他们作着深深鞠躬

  ●近日有幸读到“读史老张”发表在《解放日报》专栏上的大作,那是一篇记载复旦大学曾经的一位外籍女教授全身心奉献于复旦教学事情的文章。至此,自前年9月惊羡拜读《新民晚报》上发表的一组“复旦新闻馆”90华诞庆生美文以来,连同两部回忆录文集,累计读下百余篇类似传记佳作——不啻如撞入一座春天里的百花园呀!曾经先后的复旦学子而成为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们,亦不乏原省部级党政官员……记录母校情怀的美文,情真意切、睿智与意境迭见,异彩纷呈而且思想灼灼。

  复旦,1905年创办。校名由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这里,孙中山曾经被邀为校董事;这里,鲁迅、郭沫若、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曾经莅临演讲或任教,拥有的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其中有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享誉国内外。走出的莘莘学子星辰般纷繁闪烁……

  复旦,卑微的我与你的一番奇缘注定将令我此生难忘!

  感觉1981年夏天的那个星期日特别炎热,骄阳如火、街道上没一丝风,匆匆走在外白渡桥东边东长治路上的我,脸上不住淌着夹杂着海风盐渍的汗水。我正担任着中波公司船舶三副,所跑的“长兴”号万吨货轮刚刚回国,数小时前驶入上海港停泊了张华浜码头。令人宽慰,曾经集美航海学校同窗同室的郁欣初学兄已站在远处的弄堂口,正向我频频招手……

  呵,为着那个撩人却追得如此艰难的梦——

  在村小学才念高年级时,读着上师大的大哥假期回家与他的发小聊天说,市里有个叫周而复的作家了不得,写了一部多卷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已经出版的第一第二两卷近百万字。那时,一个标点符号也有2 分钱稿费!写作文颇觉有几分天资的我自此埋下梦想。初中,孜孜阅读了求借来的“禁书”《暴风骤雨》《红日》《苦菜花》《红旗谱》等10多部长篇小说。后值当年学制仅仅一年半的公社“土高中”求学毕业时,受同学们崇拜的数学老师陈磊,道别时,挺着怀孕的身子竟特地走近对我说,“我有中学的同学现在做着记者,很有成就”等等。老师的启发下,回乡劳动里写的其中一则新闻故事发表在《解放日报》。终于,冀求的曙光闪起——国家恢复高考。恰值我经历工农兵学员中专求学毕业后远洋首航,归国途中电报报名参加华师大中文系的招生考试。然而赶回到家,父亲却说:“我年迈66岁了,你娘长年患病不能下田劳动……”父亲他患着坐骨神经疾病,硬是忍熬着身子疼痛干着生产队田间活计。

  无奈。泪,梦里轻弹。

  命运必须抗争!4年后,业余创作4个短篇小说、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上卷和“硬译”的10余万字的美国英文小说《741客机》。然而,除后者未投稿外统统成为退稿。些许安慰的是:《百万马克》一文短篇,外省一家文学杂志的一位编辑转告,修改后可发表。长篇,沪上文学杂志编辑沈善增先生在退稿信上作如此鼓励:“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刊用。一俟大作问世请赐予!”等等。我突然省悟,自己当务之急该学习!要夯实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功底!便想到航校毕业后分配在南京航务学校任教的欣初学兄,他暑假里回老家,他的大哥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

  学兄的父亲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知识分子、现为沪上一家国家银行重要领导干部,来到他们家,受邀共进午餐,颇为受宠若惊;其间家庭氛围之温馨、言谈之高雅、价值观之正气令我心生向往。

  更让我感动的是,10余天后,欣初的大哥郁大初副教授拜托校内同仁开的书单,已然辗转到了我手上。

  一张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子读的书单!他们的教授开的!

  我已然仿佛自己跻身高等学府中的一员……欣喜若狂,将脸颊紧紧贴着它!

  接连3天,提着一只大大的银灰色旅行袋下船,赶到福州路上最大的新华书店等数家书店寻觅《大学语文》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著名文学作品,中外著名文学评论专著、朱光潜的美学专著……共计80多部,尽可能悉数购来。

  “长兴”号卸载后装载、又满载起航。中波公司航线逶迤曲折,入东海跨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印度洋,继而过红海过苏伊士运河、走地中海走大西洋……海面上时而平静如镜,却更多是巨浪汹涛,可不管外面是怎样的光景,每天晚上我埋首夜读,为了不致深睡,我和衣就寝,醒来就读书。

  得此番指点,我须将铁棒磨成针!

  ●世事没有料想。3年业余时间里啃下那全部的书后,我渐悟,要写出优秀文学作品,须拥有具时代特点且曲折的社会生活经历。一个强烈的渴望在心中萌生。似有天意,1984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市区科技人才流动至郊县的政策。此时,我已晋升二副,并经过极严格的大学航海理论知识的全国统考,拿下了大副任职资格证书,船上工作经济待遇数倍于岸上,但我决意调回家乡。1986年年初,在县人事局有关县农工部干事等工作岗位的征询单上,我“打勾”县广播电台记者。追梦,当然早已不是为了那个“2分钱一个标点符号”。

  这可谓背水一战!新闻记者称无冕之王,须具备何等学识与担负的社会职责重大可见一斑。小地方媒体的记者,更承载最大范围传播报道的压力。工作调动一年间,我利用航海数年积攒下的工休假期,进入新单位义务打工,边干边学。为抢下时光而寄宿单位集体宿舍,每天晚上12点前,资料室里10多张大报和一本本新闻业务方面的刊物或书籍成为我痴心伴侣……哈,3年后不经意间采写的一文竟然又与复旦碰遇,附原作摘录:

  “‘美国姑娘来作新娘啦!’上月24日上午,沪郊奉贤县塘外乡政府大院内一片欢腾景象。一位金发、蓝眼、高鼻子的美国姑娘从一辆送亲的大客车上下来,亲热地拉起该乡团结村农家子弟新郎唐海松的手……婚礼在乡礼堂举行。乡里的干部介绍说,新郎唐海松数年前考上复旦大学。小伙子聪明好学,美籍教师安妮·阿勃十分喜爱他,正巧安妮的小妹妹克里斯汀也在复旦任教,安妮特地介绍他们认识。小唐毕业后分在锦江旅游公司工作,碰到外语上难题向安妮请教,两个异国青年在交往中倾慕相爱,遂结下秦晋之好。”

  那是数日前晚上,我在自律的“天天阅稿”中,从通讯员电话发来的一句话新闻中获得信息,第二天清晨赶紧乘公交,辗转30多里路去追补采访。可此时,1990年的中美关系再度跌入低谷,何处落笔?……最终采用新闻特写体裁,浓墨书写美国姑娘情浸中国江南农村传统婚礼文化。稿子出笼,标题为《美国姑娘喜作中国农家媳》先后由《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文摘报》等国内5家报纸发表或转载,有同事说《人民日报海外版》亦转载,而县内农民通过收听广播喇叭对此新闻无不悉知与热聊。

  无冕之王的幸运莫过于如此!且新闻事件的两位主人公全都是“复旦人”。   

  更大大出乎意外的,在半年后那个晚上,我拜读复旦《新闻大学》刊物第26期上《试论现场新闻探技》一文,陡然见着文中引入我的那篇拙作为举例,其评述:“‘身高1米80多的克里斯汀在比她矮了整整一个头的婆婆引领下,一手斜提白色连衫裙的下边,轮流到一张张宴桌前认识婆家亲戚。’这段文字带点的部分,写得真是细致入微,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位温文尔雅的美国姑娘……”我久久发呆。论文作者张子让,他是谁?我全然不知。

  可这给了我何等大的激励!

  后打开百度,真正认识他:复旦新闻学院教授,专著多部、参与和主持国家新闻学重大课题研究多项,国家顶级的中国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分别第6届第4届评委等。

  ●“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

  全国新闻学教业复旦与中国人大大树参天,前者亦享誉海外。曾经因为窘困与高考无缘的我,此时竟抬脚进门便成为“复旦新闻馆”的学子——1991年下半年,市委宣传部为全市未具高等学历的媒体人“开小灶”:委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进修班,最终作中级职称评定资格的课程考试。进修班假座上海戏剧学院(现华山路校区),每周授课一天,为期半年,共10门课8门必考。

  我正在业余里读着另一所大学,如此,学期结束时两处将一共12门课考试,可端坐聆听授课时我几近屏气静息——这座著名大学的大家们,拥有如此底蕴!拥有如此广博!

  睿智的双眼,和蔼如同邻家老大姐的政治经济学老师,端着厚厚的教本走上讲台,讲课中却未见她一次掀动教本,也没怎么板书。她娓娓道来,重点部分反复2至3遍,严谨至无一句话累赘,按着她话语的节奏学生可对得上教材上的逗句号和段落转换。缘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第一人”蒋学模的弟子的魅力?坐着约200来位记者的大课堂上悄无声息,笔杆掉地闻砰击声。秦绍德老师,教授新闻史,教材《简明中国新闻史》即是他与原新闻系同仁撰编。穿着重度褪色外衫的他,喜欢在讲台上走动着讲授,那是裁下历史时段串起一家家报纸、一个个通讯社和一位位名记者名编辑名办报人,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恣肆汪洋却滴水不落……具博士学位的他,曾在青海一所中学任教,后来为复旦党委书记;教授新闻业务的张子让教授,课间还忙着给大家解惑释疑。我终于上前攀谈,说不胜感激他在那篇论文里引入我的拙作。他抬了下戴着的眼镜嗫嚅:“噢,那是我翻阅了半年的全国大报选择的。”最后一堂课板书的例文令我再度叫绝,这是曾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陆炳麟的杰作。陆老最早为小学毕业的报社印刷厂排字工,全然凭毅力成就名记者,例文尽显散文美与新闻事件跃动的韵律。

  潘玉鹏老师上的《新闻传播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仅属近年方兴的前锐学科。

  ……

  吮吸着这一切,我如痴如醉。人生得此幸运足矣!

  进修班终了那天,市委宣传部负责办班的小陈竟特地找着素未谋面的我,紧握着我的手甩出一连串惊叹:“老张,你怎么考得这般优异啊!”我这乡下丑小鸭的考分难不成夺了榜首?“不,大教授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无价!他们潜心教学,传道解惑,为学子打开视野多么了不起!”走出大课堂时,我的心头如此说,我的心在对他们作着深深鞠躬。

  ●复旦,累累恩施我力量。我在远郊偏僻之地的县广播电台记者6年生涯里,采写的新闻作品中近百篇分别发表或录用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级与市级的10余家媒体,有获全国县级同行唯一获奖的全国首届广播录音报道比赛3等奖等的近10则奖项,受采访的有县內普通农民、全国劳模,也有后来成为市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县委书记、前来视察县內女民兵海防哨所的中央军委副总參谋长……有散文与报告文学发表并后者有获奖项。而“俯地浸沉深呼吸”下海20年后退休的数年来,编撰近20万字的文集《涟漪》一书;约计6万字的一批散文、纪实作品和报告文学分别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等数家媒体副刊与中新社,并有入选《百年航海》、《嘉庚梦 集美情》与《见证荣光》等颇具珍贵的著书……

  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奇缘能圆梦!

  这是在党百年的日子里我省悟,在获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时我全然顿悟——缘由,我们拥有着如此出彩的党!我们拥有着如此渊源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

  任何偶然都服从于潜在的必然,任何必然都要通过偶然来开辟道路。我与名校复旦的奇缘是偶然也是必然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写作
   第08版:关注
一个乡村“穷小子”与复旦的奇缘
更 正
东方城乡报倾诉03一个乡村“穷小子”与复旦的奇缘 2021-12-24 2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