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佳慧 通讯员 何洁
走进位于金山廊下的京东方特色蔬菜智联工厂,绿油油的奶油生菜尽收眼底。敞亮、高耸的大棚里,毫无刺鼻气味,扑面而来的是阵阵蔬菜的清香,以及种植技术的科技感和随采随吃的新鲜。
许多人好奇,京东方不是做半导体的吗?怎么会涉及农业领域?京东方后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志生介绍,正是因为京东方在业界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依托其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技术积累,用工业化的技术模式做农业,才能在廊下建造了这所拥有“最强大脑”的“植物工厂”。
目前,镇特色蔬菜智联工厂拥有14160平方米的薄膜玻璃温室,7个育苗室、27组人工光育苗、定点植床306条、AGV巡检小车和运输小车。占地27亩的“植物工厂”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玻璃棚外面一台电脑屏幕可以操控“植物工厂”的一切。
中华村村民孙阿姨家就在“植物工厂”附近,退休后在工厂里打打零工。“做了一辈子农民,怎么也想不到,种菜不看天,连土地也不需要了。而且水培的蔬菜长得比土里更快更好。你看头顶这个摄像头,每天都要来来回回‘巡视’好几遍,有什么问题就显示在那台电脑屏幕上。”孙阿姨口中的摄像头就是AGV巡检小车。它是整个工厂的“眼睛”,任何问题都逃不出它的“法眼”。小车对准四颗奶油生菜“咔嚓”拍张特写照片,控制屏幕上即刻显示出当前这四颗生菜的克重为268克。
AGV巡检小车可以通过对植物生长期的拍照,进行数据收集和样本学习,来判断出准确的克重及数量。除此之外,它还能通过AI系统自动分析应对蔬菜现阶段出现问题,把蔬菜的成长“日记”传输给“最强大脑”。“最强大脑”里面不仅装着专家院士的研究成果,还有老农民的几十年的经验总结,这个“智囊团”把农业专家的经验快速规模化复制,还能有效解决行业农业人才短缺化问题。
“植物工厂”最大育苗量是50万株,每一棵蔬菜的长势都被精确识别。比如蔬菜的枯萎识别、重量估计、虫害识别,都可运用百度的多模数据进行识别。而水培方案通过精调,还可实现对环境的控制。遇到难以根治的虫害问题时,具有虫害预警引擎的“最强大脑”,通过虫害样本的数据采样和识别训练,建立预警模型,可以第一时间降低虫害造成的损失。
“植物工厂”里神奇的地方远不止这些。这里涵盖了20多项发明设计专利,真正实现用工业化模式做农业。“比如我们水培蔬菜用的泡沫板,种植一茬后需要清洗,人工清洗起来耗时耗力,我们研发团队就给泡沫板定制了清洗机器。”李志生笑着介绍,从育苗料开始到蔬菜收割,整个种菜过程机械化种植覆盖90%以上。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每天都在完善工厂的每一个细节,哪里费时费力,那就发明个机器解决问题,用科技手段解决所有痛点和堵点,让盘中餐粒粒皆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