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梦娇
凌晨2点半起床,到店铺后和工人们抓紧开始了一天的做糕流程,直到晚上11点多结束,回到家收拾下才能休息……重阳节临近,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颛桥桶蒸糕的传承人宋爱华忙得停不下来脚步。“这几天每天只睡2小时,一天能做三四百个桶蒸糕,已经竭尽全力了。”宋爱华表示。
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颛桥镇老沪闵路上的阿小弟桶蒸糕店,售卖窗口前已经有不少前来取货的市民排着队。“这家店米道老好额,糯米和大米的比例恰到好处,而且用料也实在。”一位年年重阳来购买桶蒸糕的阿姨笑着向记者推介道。而也有一些新客从很远的的地方赶过来,却被告知这几日只有提前预定才能购买,遗憾离去。
店铺内的后厨,搬运原材料,筛粉混合,蒸糕,脱模,切糕,十几个工人分工明确,忙中有序,8个灶台火力全开,一个个桶蒸糕新鲜出炉,稍凉后进行包装。来临时帮工的师傅帮忙一个月,每天也只睡两个小时,“这活年轻人可干不了,我们全靠手艺和情怀支撑着。”他调侃道。
“这个月都是这样的忙碌节奏,这两天想订购重阳当天的糕,已经不可能了。”宋爱华表示,重阳期间来他们家订购的很多都是上海本地人,基本都会提前预定,而零售则要等到本月18日以后才可能开始。
重阳吃糕习俗历来有之,而颛桥桶蒸糕无疑是闵行地区特有的“重阳味道”。“小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自己做桶蒸糕,现在人工作忙了,没时间弄了,就渐渐不做了。”宋爱华表示,自己和爱人将精力都扑在了店面上,再忙再累也要将这份颛桥味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