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明
双休日的一大早,我很意外地接到了儿时的玩伴、也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季均的邀约,下午一起去老宅那块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同学季均,因思念故乡,也牵挂年迈的父母,终于熬到新冠疫情稍有好转,并且打好疫苗,就急不可耐地带着他的德国媳妇和一双儿女,飞回祖国,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
季均是我们班里读书最用功的,学习成绩也是最好的,而我,则是班里读书最偷懒的,学习成绩理所当然也是最差的。班主任谈老师为了达到先进带后进的目的,安排我与季均坐在了同一课桌上。我与季均的情义,也从此时开始慢慢地建立了起来。尽管季均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没多久,就被交流去了德国,我俩见面的机会开始变的少了,但是,我们之间的同学情义始终没有淡薄。
因自贸区临港新片开发建设的原因,老宅那里的充满历史的老屋和充满生机的树木、花草,已被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工厂和繁华的商业逐渐取代,但是,老宅土地上的那几条路,依然保留着,且越发人来人往、车流穿梭。客居德国已30多年的季均,儿时的记忆,一直让他难以忘怀;故乡的土地,留下了他儿时的快乐。我和季均缓步走在老宅道路的林荫树下,回忆着我们儿时在这块土地上的件件生活趣味和种种游戏玩乐。季均告诉我,在德国,他除了博士、教授、导师等这些头衔,主要是一家实验室的发起人和主持人,但无数的成就,改变不了他是一名中国人,无法抹去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同学和儿时玩伴的浓浓情感……季均对我说:“尽管在德国漂泊了30多年,但他感觉自己仍是一棵没有扎根的浮萍,只有不断地忙着,才能冲淡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乡,让季均念念不忘!与季均重回老宅,重走老宅的路,缓解了季均的思乡之苦,却勾起了我对老宅这块土地的深深思念。自老宅被动迁之后,老宅的一切过往,一切美好,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家的老宅,门前和屋东,是宽阔的公路,有4条公交线路南来北往,或东西通过。在老宅的屋后,是一条百余米宽的大河在奔流,而在老宅的西侧,是一片菜地和一大片树林。有这样美好的老宅,我却没有很好地珍惜,看到别人在城里买房,我也为自己、为儿子买了两套商品住房,搬出老宅到镇上居住。精心装修的像洋房别墅那般的老宅,没有了人居住,空关着。
我家老宅的屋前,曾是我老妈的菜园,是她老有所乐的天地。菜园的四周,也被我老爸种满了各种果树和花草。所以,我的老宅总是鸟语花香,一年四季瓜果蔬菜不断。可是,自老屋动迁被置换成了3套安置商品房之后,我除了被小区物业打电话来催缴物业管理费而不得不去过两趟之外,这三套动迁安置房与原来的老屋一样,被空关着……
故乡的人,故乡的土,故乡牵着一颗曾经年少的心。故乡的情,故乡的爱,故乡有游子最难舍的根!回忆老宅的许多美好,老宅让我更加地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