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冬季开花的崇明水仙,却盛放在初夏时节的花博会,淡雅的幽香一扫夏日的燥热。家门口的花卉盛会,崇明水仙怎能缺位?
在花博南园,一个占地760平方米的水仙园种植着黄、白两种水仙。“白的是崇明水仙,黄的是洋水仙。”水仙园负责人崇明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施豪告诉记者,为了能让水仙花在5月前后反季节开花,今年春节前夕,4万头优质种球被细心包裹在泥土里,保存在1℃-4℃的冷库里缓慢生长,正因为这样,广大游客才得以在花博期间见到冬日里的花卉。
一盆水仙花,承载了百年的家族故事。从曾祖父施洪福到祖父施慕君、父亲施克松,再到第四代传人施豪,“施家花厢”几代人与花结缘,以花兴业。崇明水仙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21年,崇明合兴镇(今港沿镇)施家花厢花农施谷郎售出了第一束崇明水仙。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崇明水仙种植面积超过500亩,“施家花厢”一时风生水起;到了五六十年代,崇明全岛曾禁种水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花市上已经再难觅崇明水仙的芳踪。2002年,在外打拼了十多年的施克松回到家乡,家人的一句试探话勾起了他心底的牵挂:“你还想种水仙吗?再不种,崇明水仙真要彻底断了。”施克松父子抱着“留根”的念想,从3亩地开始育种扩繁,前往福建漳州取经学习,吸收形成一套适合崇明水仙的技术模式。2009年,施豪在向化镇租下60亩土地,成立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实现崇明水仙设施化、产业化、规模化栽培。2010年被列为区域特色产业项目,种植规模扩展到110亩。2013年和2015年的产业项目又使整个基地迅速扩展。从最初的3亩,到如今的500亩,一个全国最大复瓣水仙花基地已带动本地近百户农户就业。
回忆近二十年的奋斗历程,施豪感慨万千,“这些年,我们是搭上崇明生态发展的顺风车了。”从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使用、注册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到推荐反季节开花的崇明水仙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施家花厢”这个百年品牌一路见证了“繁花似锦”的时代变迁。
水仙花产业愈加兴旺,职业花农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愈加强烈。“很多外地游客来了花博会才知道,原来吉祥物圆圆的原型是崇明水仙。”建党百年之际,施豪有个芬芳的梦想:让水仙产业继续传承,让崇明水仙香飘世界。
崇明
从曾祖父施洪福到祖父施慕君、父亲施克松,再到第四代传人施豪,“施家花厢”几代人与花结缘,以花兴业。近百年里,崇明水仙沉沉浮浮,国家乱,水仙衰;国家稳,水仙兴,崇明水仙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