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2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上这一口软糯的焋糕,在绿水莲湖间品“年”的味道

  淘米、浸泡、沥干、磨粉、手粉、做馅、制作、蒸煮,在位于练塘镇浦南村的米乐农庄里,杨勤峰一家人正忙着制作传统青浦焋糕……在青浦,过年、造房子、办红白大事都要用到焋糕,寓意着年年平安、年年高升,成为不少青浦人心里传统的年味。

  □记者  尹寅  见习记者  竺健楠  摄/记者  夏常青

  焋糕是上海一道传统又独特的小吃,代表了许多老上海人儿时过年的记忆,在青浦大部分青西地区,过年、造房子、办红白大事都要用到焋糕。做焋糕,寓意着年年平安、年年高升,焋糕成为不少青浦人心里的传统的年味。

  又到一年新春佳节时,位于练塘镇浦南村的米乐农庄里,杨勤峰一家人显得愈发的忙碌。六十开外的杨桂明、杨美珍夫妇俩是制作焋糕的好把手,淘米、浸泡、碾粉、手粉等一些体力活由丈夫杨桂明承担,爱人杨美珍主要负责炒馅和制作焋糕,作为米乐农庄负责人的杨勤峰则主攻网上订单及网络营销。

  “‘糕’与‘高’同音,有节节高的口彩,春节吃糕是青浦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文化。”性格开朗的杨阿姨说,“以前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糕,邻居们还会串门互相帮忙,整个院子里欢声一片。

  “后来,村里老人有的搬迁走了,有的家里不再用土灶,所以能吃到这一口软糯香甜的焋糕是越来越不容易了。趁我们现在还做得动,就帮着儿子一起创业,看着每天能卖出这么多蒸焋糕,心里很是高兴,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这一道传统的味道。”

  慢工出细活。好味道需要的是老手艺。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要原料,蒸焋糕需要通过淘米、浸泡、沥干、磨粉、手粉、做馅、制作、蒸煮等一系列工序。每天早上,杨老伯根据要做的蒸糕量,把原料进行淘洗和浸泡,通常大米和糯米的比例是3:1,但是也要根据米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比例调整。淘好的米要进行浸泡,浸泡好的原料还要再晾上一定的时间。“这些时间把握都要根据米的性质和天气气候进行随时调整,不然吃口就会不一样。”杨桂明深谙此道。晾晒好的原料经碾米机碾成米粉,做焋糕的主要材料也就完成了,之后,加上白糖、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匀,为了让三者充分结合,往往要用手反复揉搓上好几遍,靠的全是手上的功夫和力气。搓完之后,再拿筛子筛上几遍,把粗颗粒再挑出来搓碎,使口感更加绵密。“磨得细一点,做出来糕的质量就会高一些,口感才会更好。”

  杨老伯在忙着体力活的同时,杨阿姨也不闲着。为了保证品质,馅料从来不买市场上的现成货,焋糕内的豆沙馅,都是自家种的红豆加上冰糖炒制的。糕粉、馅料一切待续,接着就进入了制作环节。米粉灌入农庄自制的模具之后,杨阿姨用鸭蛋的一头把米粉压实,然后在中间凹陷处加入一小块豆沙作为点缀,之后再加上一层米粉覆盖,用竹尺把米粉进行平整,然后把成型的米粉团从模具中倒出来,焋糕就有了精致的外形。蒸糕用火用的是农家的传统灶头,大火蒸上大约十分钟,热腾腾的焋糕就出炉了,在蒸腾的热气中,糯米的甜香逐渐蔓延开来。刚蒸熟的焋糕非常软糯,香气四溢,米香和豆沙的清甜停留在唇齿之间,好吃又不粘牙。

  10余种工具、20余道工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块焋糕的背后,融合了几代长者对这道年味尽善尽美的追求。

  作为杨家焋糕第四代传人,80后的米乐农庄庄主杨勤峰一直在传承上做着努力,比如,在制作工艺方面,他放弃了以前木刻的模具,专门学习制作月饼模具,在模具设计上加入表达美好祝愿的古汉字,使焋糕更有文化韵味;对外观有所创造,利用不同植物粉来给焋糕“上色”,使成品看起来更加美观;在企业文化属性上下功夫,将企业文化内置于焋糕,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吸引不少企业慕名定制。“将继续探索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焋糕产品的研发,努力将焋糕打造成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杨勤峰信心满满地说。

  做了几十年的焋糕,杨勤峰一家人最喜欢的还是蒸完后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间,伴随着一声“吃糕了……”,阵阵雾气蒸腾中弥漫着的是久久散不去的乡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8版:写作
吃上这一口软糯的焋糕,在绿水莲湖间品“年”的味道
幽香婀娜的水仙,不仅是年宵花的首选更是花博会的宠儿
在水库村的芦苇荡里摇曳间, 乡村民宿在潮流与复古中逆袭
东方城乡报专题06吃上这一口软糯的焋糕,在绿水莲湖间品“年”的味道 2021-02-12 2 2021年02月12日 星期五